碧螺飞翠太湖美
烟雨蒙蒙,碧波荡漾,原本宁静的苏州太湖东山镇在3月里到处是一片热闹景象——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经销商纷纷赶来这里,除了欣赏好山好水,也为一品苏州著名园艺大师周瘦鹃笔下那醉人的“洞庭新摘碧螺春”。
在岛城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爱茶人沉醉于这股来自江南水乡的 “吓煞人香”。翠碧诱人,卷曲成螺,白云翻滚,清香袭入,对于碧螺春爱好者们几乎是无不知晓,但爱茶的你是否真正能读懂这杯“舌端似放妙莲花”的春毫茗茶?带着疑问和好奇,早报特派记者来到碧螺春的“家乡”,从田间地头到零售终端为您全程揭秘位居中国十大名茶的洞庭山碧螺春。
南茶北茶一脉承
除去个人情感,青岛本地茶与南方茶系也有着诸多渊源。记者从青岛市茶叶协会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有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认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土壤呈酸性适宜种植茶叶。至此南茶北引工程拉开序幕,岛城也成为南茶北引的第一个试种城市。如今走在岛城的各大茶叶市场,除了崂山茶外,在来自南方的诸多茶叶中,碧螺春茶出镜率非常高。但在探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茶叶的真假好坏多凭商家宣传,价格悬殊的碧螺春茶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忆茶篇】
此生常忆一缕香
上了一晚的夜班,回到家中程全只想一头钻进被窝,消除自己一身的疲惫,然而就当程全即将睡熟的时候,突然一阵铃声将他惊醒。拖着疲惫的身子,老程将房门打开,原本想要数落敲门人一顿,但看到来人手中的包裹,老程疲惫的脸上顿时“多云转晴”,一脸微笑地接过包裹。拆开包裹,取出里面的一只用保鲜膜层层包裹的小铁盒。当看到铁盒中那一撮熟悉的灰绿和遍布的白毫,老程的睡意已经完全没了。
洗干净一个透明玻璃杯,倒入些许开水,静置一会后用,小心翼翼地从铁盒中捏一撮茶叶放入杯中,茶叶缓慢地下沉,原本灰绿的颜色变成了更加诱人的翠绿,茶叶上细微的白毫纷纷脱落,如云雾一般充满杯中。老程将杯子端起观察了一会儿,恋恋不舍地将第一遍泡茶水倒掉,随后倒入第二杯热水。第二次的冲泡让原本卷曲的嫩芽完全舒展开,一片片或静卧杯底,或直立水中,展示如少女般婀娜的身形。仔细欣赏了许久,老程才慢慢呷了一口,碧绿的茶汤从舌尖流至舌根,沉睡的味蕾在这一刻被彻底唤醒,就连身边的空气也仿佛变得清新起来。20年前,老程独自一人到苏州打拼,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碧螺春,回青后老程吃过不少山珍海味,但始终难忘这洞庭山上的神奇树叶。亲密的老友每年寄来的茶叶让他感觉自己又回到那段异乡打拼的日子,也唤醒了自己对美好味道最原始的记忆。
【采茶篇】
披星戴月采茶忙
在老程收到老友茶叶4个小时前的清晨5点,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58岁的茶农张成林头上戴着头灯,已经披星戴月走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茶山上黑漆漆一片,但山上却闪烁着多如星星的光芒,只有走近之后才会发现,这每一处闪烁的“星光”,其实都是一位戴着头灯的茶农。走进茶园,到处是窸窸窣窣的声音,茶农们用头灯照着眼前长得和人一般高的茶树。跟随茶农们进入茶园,记者发现园内根本没有专门供人通行的路,张成林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茶山上寸土寸金,为了尽量多地种植茶树,所以无法留出专门的路,想进入茶园只能硬着头皮顶着一棵棵的茶树艰难前进。清晨的冰露密密麻麻地挂在每一片树叶上,走了没多久记者的脸已经被雨水打过一般湿漉漉的,身上的衣服也被露水打湿,原本清新的山风此时却如刀片一样划得人脸生疼。不过对于张成林和茶农们来说,这些都已不是什么难题,年纪大的茶农们调侃说,从出生到现在,半辈子的采茶生活早已将他们的身体练成钢筋铁骨一般。“不是不知道累,当你把一片片嫩芽捧在手里的时候,就不觉得累了,因为再累也值得。”张成林一边前进一边对记者说。来到采摘的区域,天色依旧昏暗,眼前一亩多的茶园里,唯一的亮光来自张成林头顶直径不足5厘米的头灯,但这样微弱的灯光也已经足够了,光束照过的地方,黑暗中的一棵棵茶树仿佛被叫醒,争相向茶农们展示自己一身翠绿的嫩芽,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茶树,张成林脸上如获至宝一样挂满笑容,也让记者知道了“值得”的含义。
太阳初现香漫山
从父辈开始,张成林一家和茶叶打交道已有50多年,今年的茶树长势比往年都要好,这让张成林非常高兴,但这股高兴劲很快便被忙碌冲散。“得抓紧时间采,这茶叶现在一分钟一个样,现在还是嫩芽,说不准一会就张开了,那就坏喽!”腰上系着小筐子的张成林动作非常娴熟,很快筐子里便铺满了一层茶叶嫩芽。清晨6点,太阳缓缓升起,伴随第一缕的阳光整个茶山也现出了自己的“真身”。广阔的茶山被一片浓密的绿色全部覆盖,阳光将依附在茶树上吸收茶叶精华的露水蒸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茶叶的清新香气,只是置身其中就觉得全身放松。这时记者才真切地看到眼前的茶树长得非常茂密,每棵茶树都分出若干的枝杈,每根枝杈上都挂满许多刚刚发出的嫩绿茶叶。尽管样子都是一样的诱人,但并非每片新出的叶子都能最终成为供人冲泡品尝的茶叶片,茶农们所采的仅仅是茶树上刚刚发出的“一心”(即嫩芽)或“一心一叶”,一条一米多长的枝杈上能采的只有10个左右的“心”。“这个收购的价格是最高的,如果芽片周围张开的叶子多了,或者芽片已经完全张开了,那这个就不值钱了,所以要抓紧时间采。”说完张成林和茶农们手飞快地动着采摘树上的嫩芽。从清晨5点到上午10点,张成林一刻不停地摘,但也只摘了不到3斤嫩芽,此时张成林的脸上已经满是汗水。“别看不重,这筐子里至少也有4万个芽头了”。张成林说道。在张成林旁边的老黄一家四口也在一刻不停地忙着,老黄家里种了4亩多的茶树,这几乎是张成林的4倍,为了能尽量多地采摘嫩芽,老黄不仅全家出动,还叫来了远在外地的亲家。“过了这段时间,茶叶就不值钱了。所以能多采点就不要浪费,多赚点钱跟亲家分分也好啊。”老黄笑着对记者说。今年60岁的老黄有一对儿女,如今还有了孙女。儿子和女儿都在市里工作,平日里难得聚在一起,只有采春茶一家人才能长时间地团聚在一起,老黄笑称这是自己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不仅辛勤劳动有了收获,更难得的是家人的团聚。今年的茶叶长势喜人,而且大都已经签订了订单,老黄计算只要行情正常,每亩茶园可以出100斤的毛茶,应该可以收入2万元以上。
百果环绕成奇香
因为出产时间与全国各地春茶相比最早,且品质上乘,洞庭山碧螺春又有“春茶第一”的美誉。在观察了整个茶山后,记者发现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整个茶山除了茶树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果树,个头最高枝杈上长着白花的是枇杷树。指着如黄豆粒般大小的枇杷果,茶农们告诉记者,5月份的时候枇杷果就能成熟,那时候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枇杷果,景色也是非常美丽。个头稍矮一些的是杨梅树,除此之外还有橘子树、银杏树、板栗树,碧螺春就如小家碧玉般置于这些果树的“庇护”之下。看似杂乱无章但茶农们告诉记者这恰巧是碧螺春品质上乘的关键,茶农们表示茶树非常娇贵,对光照是既需要又害怕,没有阳光的抚慰,茶树长不了身体,阳光太强烈,又会蒸发掉茶叶中包含的水分,以至于未老先衰。有了果树的环绕茶叶的境遇就不同了,阳光透过果树的树桠子照射进来,光照移动、时阴时阳,就像给茶树支了一把天然的保护伞。并且因为置于众多果树之中,吸收果树的香气也使得正宗的碧螺春多了一股果香,这也是区别于其它茶类的关键。
古茶曾唤“吓煞人”
关于碧螺春茶的历史,在位于东山镇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中,工作人员向记者做了详细的讲解。碧螺春茶可考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对洞庭茶又叫 “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茗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