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辉:十四年茶香浸染的古今茶事
黄光辉在茶叶种植地。 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个社会,不喝茶,都不好意思交朋结友;不喝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懂得生活;不喝茶,都不好意思开疆拓土。那一杯清茗、十年尘梦的信仰,究竟还有多少人在坚守?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需要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这一点,想必黄光辉感触颇深。
他用一年拿下“半壁江山”
2001年来南昌的时候,黄光辉只有20多岁,从老家福建泉州到南昌来,是因为当时南昌的茶叶市场前景相对于福建而言更为广阔,特别是当时在福建已经非常受欢迎的铁观音,在南昌几近空白。在“高手如云”的老家定不如在南昌有潜力,抱着这样的心态,十四年前黄光辉背着包来到了南昌。
到了江西之后,黄光辉发现原来好的茶叶除了铁观音,还有庐山云雾、狗牯脑、婺源仙芝等众多可开发的资源。虽然当时的南昌只有30多家茶庄,但他每天都背着包、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南昌的大街小巷。
“很多南昌的老茶馆和茶楼都是我当时的销售对象。我为自己准备一张很可爱又很古老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每个茶庄每个茶楼的信息,配套的我还有一本笔记本,上面登记着每个茶馆的老板、经理、财务、采购,非常详细。我把南昌城的每一条街都走遍了,茶馆、茶庄、茶楼,也是一家家地走。每天回到住处以后,就对走过的地方进行筛选。”
即便有些青涩和懵懂,但黄光辉的销售方式非常科学。在他来看,拜访客户也必须有针对性而不能盲目。从南昌市各大主干道,再到洪城大市场,几乎被他“扫荡”了一遍。半年以后,他拿下了50%的市场,尤其是铁观音,占据了洪城销量的三分之二。
欣喜之余,他也看到这种模式的弊端:“茶叶批发和摆地摊有着相似的利弊,但如果没有标准、没有品牌,也就没有说服力。”凭借商人独有的洞察力,他一边继续批发茶叶,一边做自己的品牌。来南昌的第二年,他的第一家门店“诞生”,紧接着在2003年就开始注册商标,建立自己的品牌。
从注册网站、淘宝店、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到属于自己的商标、条码、QS标志,黄光辉似乎走着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他的“古今茶事”在十四年后,已经在全省拥有22家产品体验和服务门店。
他的模式让同行“莫名其妙”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钢筋水泥,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茶叶承载了中国五年的文化和历史,“古今茶事、谈古论今、饮尽茶事”,是时间、是空间、是穿越、也是故事,简单易懂的四个字,是黄光辉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思考、搜索500个名词、经历了六年的申请时间,才最终尘埃落定。
至此,他真正改弦易张的改革才大刀阔斧的展开了。
早在2003年,一个仅有20平米的小店,黄光辉就开始网络化品牌建设,即便是财务,都是通过电子化财务软件进行管理,这让很多同行直呼“看不懂”。2006年,他建立起自主的营销体系,产品多达200多种,涉及除基本茶类的其他茶类。而且,他创新了扩展模式,成立了管理公司,将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的茶庄进行资源整合,通过不同的方式灵活合作。 “这些茶庄有不少是夫妻店,接收进来以后相互对接、资源整合,换上我们的牌子,通过他们原先的人际关系和渠道销售我们的产品。”
事实证明,他的方式是对的。黄光辉的目标是:50家店,全网运营,020实时升级,真正达到物联网无缝对接。这样的目标也许算不上雄心壮志,但是,他对目标有自己的解读。“与其说我们是在销售茶叶,倒不如说我们在销售品牌,我们配合国家的标准,制造出一套古今茶事的生产模式,通过我们有独有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直接让产地对接消费者,这种直达模式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可以买到价廉但物美的茶叶。”
他总是在创新,创新模式、创新销售。他们没有代理、没有批发零售,他们通过020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线下打造体验馆。这种物联网和体验馆相结合的模式,黄光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