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造就“茶叶大王”张宝镜传奇
宝镜楼旧影。 图/陈英灿 张碧梅 晨滢
三宝垄市郑和塑像。 图/陈英灿 张碧梅 晨滢
老茶坊女工在制茶。 图/陈英灿 张碧梅 晨滢
近日,本报有关丝绸之路的报道引起了“茶叶大王”张宝镜曾外孙陈英灿先生的关注,他刚好从海外回厦门追根寻源,并带回张宝镜留存海外的珍贵照片和珍贵史料,从而挖掘出一代茶王如何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创业两岸、建业海外的传奇故事。本报记者透过对陈先生的独家采访和对张宝镜故里五通村下边社的了解,使得这位茶王家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揭示开来。
老照片诉说海上丝路故事
在陈英灿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张海外华侨家族全家福。陈先生告诉我们,这张照片拍摄于印尼三宝垄。他的外曾祖父张宝镜清朝末年从厦门扬帆,沿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三宝垄,缔造了一代“茶叶王国”。家中人丁兴旺,而现在分散的子孙多留居海外。但张宝镜常常教育子女后代,不论前行多远,茶叶大王的根始终深深扎根于厦门五通村下边社。
在我们对张宝镜祖屋的寻访过程中,却很遗憾地发现其故居宝镜楼已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提起宝镜楼,周边的村民们告诉我们,这宝镜楼堪称“五通下边第一楼”,在《厦门闾里记忆》一书留下了记载。这栋楼可以说是本土建筑与异域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当年楼的装饰应用了闽南的红砖艺术和石雕、木雕、灰泥塑、交趾陶等工艺,结构上则采用了西洋的楼房结构,可谓美轮美奂。当地群众还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镜楼还曾是解放军指导前线作战的指挥部。原来,五通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滨海小村一度成为军事要塞。据村民们回忆,解放军驻扎在宝镜楼的时候,楼中墙上还写有“^***万岁”、“为祖国练兵”等标语,但由于老房被拆,这一切现在都不能再看到了。
厦门解放之后,依然有不少官兵住在楼里,为解放之后的厦门做着战后部署工作。其中一些指战员、女干部在楼里缔结了良缘。据张家后人回忆,他们家祖屋促成了好几桩姻缘,这些在楼里完成终身大事的官兵们在楼房拆除前还专门回到五通村,在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忆起往昔,老兵们直感慨,宝镜楼早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家。
一代茶王受过周总理的接见
1874年,张宝镜出生在五通村下边社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上,成为普通渔民人家的第四个孩子。因为家贫,他便跟随三兄到印尼梭罗市打拼谋生。据陈英灿先生回忆,外曾祖父早年白手起家,凭着独到的生意眼光和出众的谋略,和以往在海上丝路拼搏的先贤一样,在印尼开启了自己的商业传奇。
身处异地他乡,张宝镜在友人的协助下,在梭罗市成立了“义和”商号,利用厦门的茶叶资源打开厦门茶的海外销路。后来,张宝镜辗转台湾,发现了台湾有更好的茶叶加工的商机。为了更好发展事业,他把爱女张水贯下嫁给铺里勤劳朴实的伙计陈吉六,并委任他在台湾台北创立了“义和茶厂”,创品牌“金三九”。 通过在当地将绿茶窨成茉莉花茶,之后再将成品销往印尼和历史上海上丝路形成的各埠头。陈英灿说:“陈吉六、张水贯就是我的祖父母。在他们的照料下,张宝镜才真正地拓开了财路,因为加工茉莉花茶输往印尼,经济效益高,而我们是先驱。”随着茉莉花茶“金三九”品牌在印尼的畅销,一代“茶叶王国”渐渐显露轮廓。由于台湾和故乡厦门一衣带水,张宝镜还将事业扩展到厦门。并通过厦门在台湾,设立有多家茶厂和商行分号,“金三九”品牌茉莉花茶至今仍存在老一代台湾人的记忆里。
在故乡厦门,张宝镜除了茶叶还涉及地产和物业,并且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他回村建起了老宅“宝镜楼”,资助村里修建宗祠,在村里办起私塾、小学,每逢过年过节,又给村里的困难户送米送油和红包。
六十八岁那年,张宝镜晋身为印尼四大首富之一,成了闻名一方的“印尼茶王”。1955年,印尼举办万隆会议,总理周恩来率团出访。在当地几百万的侨胞里,张宝镜被选为侨民代表,与总理进行了亲切的会面。提起外曾祖父受到敬业爱民的周总理的接见,陈英灿觉得,这是一家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