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 古茶在昌宁
日期:2013-12-05 浏览:718次 
南方有嘉木 古茶在昌宁

历史上昌宁县曾是繁荣集市,马帮会将叶驮到缅甸贩卖。

  唐代陆羽之《经》及唐《蛮书》有云:“,南方之嘉木、出银生城界诸山。”唐时,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今发现大量野生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

  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名湾甸,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载:“昌宁境内百年老树触目皆是。”

  昌宁县,人口不足35万,而古树却逾15万株,几乎每两个人就拥有一棵古树。来自该县叶产业办的初步统计,在昌宁,生长着42个野生古树群落,有古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4米以上的古树就有4棵。

  1986年,时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黄继仁曾这样评价昌宁红茶,“这是一个神秘的产区”。北纬24°14’~25°12’是昌宁的坐标,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这里全年温暖如春,多高山丘陵,多雾。气候湿润,海拔高,这似乎是古树最爱的生长地。

  “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这是在昌宁流传甚久的诗句,讲的就是昌宁之色、香、味。“好喝”已不足以形容古的味觉体验,被誉为千年乡的昌宁,以更加深厚的文化解读着关于不一样的内涵与体验。

  南方有嘉木,古在昌宁。

  云南边陲小县昌宁,因为而弥漫独特芬芳,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昌宁县,这个人口不足35万的地方,却拥有超过15万株古树,几乎每两人就拥有一棵古树。

  据来自该县叶产业办的初步统计,在昌宁,生长着42个野生古树群落,有古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4米以上的古树就有4棵。“我们不敢妄定这些古树究竟有多少年了,根据经验,树龄绝对在数千年。”昌宁县叶办副主任洪杰如是说。

  昌宁的古树为何吸引人,或许与叶背后浓郁的文化有关。唐代陆羽之《经》和唐《蛮书》对昌宁古都有记载;千年马古道上,“马锅头”们靠贩卖昌宁的古做着生意;“小罐”、“撒米”……都是昌宁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与世代村民相依相存的佐证;而昌宁,更是被誉为千年乡。

  与的交融,即是一次走进古历史、人文的探寻。

  传诸葛亮途经昌宁,得“姜糖”而祛病

  “,南方之嘉木、出银生城界诸山”……翻开唐代陆羽之《经》和唐《蛮书》,不难找到昌宁的记载。昌宁各乡镇都有古树分布,共有百年以上古树15万余株,年产量约200余吨。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树有3.9万余株,有4株古树的基部径围甚至达到400厘米。

  古树,是指生长存活了百年以上的老树,分为自然繁衍的野生型古树、人工栽培的栽培型古树两种。昌宁县坐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之中,在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古树散落分布,既有野生型的大理,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还有大理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这些珍稀的古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昌宁有古树,那昌宁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记者了解到,历史上,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部分陶器残片,类似后来的陶制具,由此推测,该地先民应该从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饮习俗。相传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昌宁保华寺,因兵士痪疫,得“姜糖”而祛,则令将士采而带之继续南下。

  但推测毕竟不能作为历史的实证,翻开唐代陆羽之《经》和唐《蛮书》,从“,南方之嘉木、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中,就能找到关于今天昌宁的记载。唐时,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今发现大量野生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曾作贡品上奉朝庭。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名湾甸,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载,昌宁境内百年老树触目皆是。

  据昌宁县叶办副主任洪杰介绍,昌宁县境内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古树、栽培型古树、古园较多。树龄较大、面积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有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树、漭水镇黄家寨栽培型古树群落、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树群落等。如今,活体千年古树在境内耇街水炉梁子、大田坝狮子塘梁子的原始森林中以及漭水沿江山河、右甸新华石佛山、温泉联席芭蕉林、锡匠寨、翁堵栗木山等多处健存。种种证据表明,昌宁是一个古老的区,境内野生树、古树、古园分布较多。野生树群落、野生树以及古树、古园不仅是树原产地、树驯化和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还是未来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

  古生长有讲究,气候湿润海拔高

  对于古树的来源,当地老人也讲述了许多不同的传说:树结果时,老鼠把果叼到了山上藏起来,以备过冬的粮食,可是藏得多了就忘记到底是藏到了哪里,就这样,在雨水到来的时候,果就在山里长出了苗……而像这样早期先民原始驯化栽培的野生型、进化型古树在昌宁有很多,譬如昌宁柳叶青、田坝大树、漭水藤子等。

  在昌宁县翁堵乡的立木大山上,自然地分布着许多古树,这些古树有的已年逾数百。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地大部分古树在祖先时代就已经种下。那时候,先民们大面积地开荒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为了不浪费土地,就在山地上种上了。后来,树在时光的推移之中慢慢长大,伴随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被代替,先民们也就不再上山种,随着历史的沉淀,原本先民种植的树慢慢长成与自然环境交融的野生古树

  要想制出好,没有当地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是不行的。在昌宁,只要是有古树生长的地方,都是海拔很高或是气候湿润的地方。当地的一位农说,在昌宁气候长年湿润并且多雨,在他的印象里,祖祖辈辈都在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孕育了昌宁的古树,还养育了昌宁一代又一代的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颇有心得地说,他栽栽了一辈子,但是栽也要选好地,如果是一般的沙土地栽下去的怎么也长不大,发出来的叶又黄又小,味还苦;而栽在胶泥土园子地里,不超过3年就可以采摘,叶片不仅大还绿。在老人的经里,他从来都不栽小叶,因为小叶不仅仅在采摘的时候很难采,还称不起斤头,而且喝起来味道也不如大叶好。老人说:“选好品种是个关键,慢慢的一些不好的品种就被淘汰了。”

  与国内名茶媲美,昌宁成千年

  历史上,昌宁叶并非籍籍无名。1974年,昌宁就被列为全国叶百强县之一。到1986年,昌宁更是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西湖龙井原产地浙江富阳、毛峰原产地安徽岳西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叶基地县。

  随着昌宁成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叶基地县,昌宁特别是古树也越来越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温泉乡联席芭蕉林野生古树群落,先后迎接过许多专家学者的鉴定,1994年7月,就在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主编的《树原产地——云南》一书中有记载;l997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到实地考证了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树群落,鉴定较大的6株古树属大理亚系栽培型古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著名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领衔,组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担任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蔡新担任副组长的专家组,对昌宁古树树龄、古树群落年限以及分类、叶品质进行了鉴定。经过分析研究,专家组认为,从树的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昌宁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又有栽培性的普洱茶,亦有大理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树。

  根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树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的研究结果,漭水黄家寨大叶、温泉联席源头等古树均是优质资源。主要特点是多酚高、儿素含量高等,制品质优。鉴定结果表明,昌宁利用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乡”。鉴定结论出来后,陈宗懋院士欣然提笔,为昌宁题写了“千年乡——昌宁”。

  而从叶生产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昌宁的产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农们在^***部门的主导下大力发展叶生产,铸就了昌宁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一张现存于昌宁县的奖状见证了昌宁业的辉煌,在那张泛黄的国务院奖状上书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昌宁厂”,落款为1958年,签名为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以来,昌宁叶生产种植在产业规模、种植技术、品种良化、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不断的发展。2012年,全县地面积25.007万亩,总产干1.54万吨,实现叶农业总产值3.753亿元。叶已成为广大山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得到了持续性飞跃发展。

12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heliou123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全球最大茶博会19日启幕 下一篇河南信阳加快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 ..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福建周宁:茶园虫情实现自动测报(图)
7月13日,周宁县玛坑乡茶园自动虫情测报点,茶叶科技人员正在做茶园病虫害情报观测。周宁县现有茶园面...
茶在他乡的日子
  英式下午茶  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  公元57年,茶叶从中国传到欧洲,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茶是一种很...
武夷茶路 古道遗存难寻觅
...
女性食疗美容秘方有讲究:女人必备的美容食品
对爱美的女人而言,除了涂涂抹抹的“体外保养”,吃吃喝喝的“体内保养”也很重要。据统计,在4000多种...
全球顶级普洱茶在昆问世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