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梅百年老茶山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3-11-06 浏览:199次 
走进上梅百年老茶山的前世今生

树长势喜人

残留的清代制厂旧墙基,见证了当年叶生产的繁华景象。

  上梅,只是武夷山的一个古村落,但在中国文化史里,却是一串厚重的文化符号,要想读懂它,就不能忽略其与叶紧密关联的历史篇章。

  上梅村所在的上梅乡位于武夷山市东部,境内最高海拔1554米。在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眷顾下,这里历来盛产叶。在上梅村福建省华辉九龙生态业有限公司的百年老山上,一座清代制厂残留的旧墙基,映射出了当年曾经拥有过的荣华。

  据上梅当地史料记载,清代这里居住的多为袁姓人家,以制为生。这一带名头最响亮的袁氏庄,就是福建华辉九龙生态业公司董事长袁荣辉的先人袁天龙所创办。“上梅三十六场,场场三十六人,出了一个袁天龙”,当地流传的这句谚语足以佐证在清初明末,袁天龙带领下的袁氏庄发展势头之迅猛。

  那段残留的清代制厂旧墙基,位于山的南面山坡,约百米长,据其长度与宽度判断,制厂占地约数千平方米。百年老山上曾挖出清代生活瓷器碎片和10多枚清代铜钱,墙基一侧还发现了大批带有凹槽的青砖,这是当年铺设排水沟使用的材料。显然,老山拥有一套健全的生产与生活系统。

  舟来楫往的热闹与喧嚣中,袁氏庄的叶沿着晋商万里路,远销俄罗斯,上梅村也因此成了万里路上的重要起点之一。直至解放前,这片老山也没停止过生产的步伐。袁荣辉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一张1936年国民党省^***颁发的全省特产比赛奖状,授予袁天龙送去的武夷样一等奖。

  岁月变迁,武夷一度沉寂,兴盛一时的老山也日渐冷清起来,只在长栋头、梅岭一带生长着为数不多的老枞水仙。当头顶“双世遗”桂冠的武夷山蜚声海内外后,“”、“旅”成了武夷山市高擎的两面旗帜。敏感的袁荣辉于2003年开始逐步垦复古场,被保护下来的百余株水仙品种老树,经过不断扦插繁育,如今已达200多亩。他自筹资金创办了上梅乡首家集叶育苗、栽培和加工于一体的华辉九龙岩茶发展公司,对长栋头、梅岭的古园遗址进行清理,重整出300多亩新园。在这个过程中,袁荣辉努力重建良好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有机种植技术。

  而重焕生机的百年老山,亦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每年春季生长的新叶鹅黄,等到秋冬季节又自动转为深绿色,这些变色树是武夷学院学与生物系主任李远华博士到上梅村九龙山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的。李远华博士仔细察看了这三株变色树的母种,只见其叶脉的分布对称犹如整齐的鱼骨,也比一般树的叶脉要密得多。他推测这几株树可能是遭到独特气候、土壤养分等因子胁迫引起基因突变而生成的。这批树也因此被纳入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武夷山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中。2010年春季,韩国学专家郑仁梧闻讯赶来,经过一番研究后确定这是一种新品种的武夷

  如今,李远华博士与场主袁荣辉正探讨在全省首家推广应用VA菌根技术促进树生长。这将是闽北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A菌根促进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课题在实践中的首次应用,它将对武夷山乃至全省的有机树种植技术变革起到突破性的示范作用

  老山的前世今生,足以写上厚厚的一本书,须臾间哪里就能悉数翻阅。不如暂时掩上书卷,为自己沏上一杯产自百年老山的武夷岩茶,金黄的叶片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任岩风阵阵沁入心脾。文明遗存与现代生活如此和谐交融,让人不由觉得与老山的这段缘分,经过风雨涤荡,生生沉淀出了一段旷古传奇。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heliou123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川茶企组团赴安徽取经 下一篇王铭晖:把宜宾茶打造成世界顶级..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云南普洱茶老茶树为多少年?
...
勐宋古茶山
终年云蒸雾罩的勐宋古茶山,犹如披着青绿纱巾的侵尼仙子,若隐若现,在新世纪朝阳照映下,终于露出了清...
云南六大茶山图片
倚邦茶山古茶园分布示意图...
百年同昌黃文兴圆茶
...
百年同兴圆茶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