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阎洪贵和他的岩缝茶
初秋的上午,走进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冒出一尺多长的新枝,嫩芽上还凝着露滴,采摘茶叶的老人偶尔可见,“老人家,这会儿还有茶厂在收茶?”“有啊!阎洪贵的茶厂一直要收到国庆节。”老人热情回答,手上的动作却并没有停。
阎洪贵的茶厂原是乡上的粮站,几间不大的厂房内摆放着各种制茶的器具。看到记者,阎洪贵热情地迎了上来,“你们来得不凑巧。交茶叶的群众又回家采茶去了。”
烧水,泡茶,就着氤氲的茶雾,阎洪贵摆起了他的岩缝茶。
2003年,从事建筑的阎洪贵转行来到红岩村,开起茶山种起了茶,“人到中年我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干建筑这一行。”红岩村很偏僻,但也很适合茶树生长。刚开始的那几年,阎洪贵带着一家人成天呆在茶园里,活路只有一个:锄草,从国庆节一直干到春节都还没有锄完。
2005年,阎洪贵正式办起了自己的梅岭茶厂。与其说是茶厂,还不如说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几间小青瓦房里摆放几台制茶的机器,耗去了他的3万元的积蓄。从茶山管理、茶叶采摘再到制作加工、外出销售,每件事阎洪贵都要亲自动手做。虽然劳累,阎洪贵却觉得比干建筑要快乐得多,“因为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10年间,阎洪贵不断更换着机器,扩建厂房,凭着执着和实诚,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只收鲜叶2万斤,到今年鲜叶已收到了10多万斤,茶山面积也从当初的200多亩扩展到现在的720亩。“当初一起办的三个厂,现在只有我这个梅岭茶厂坚持了下来。”阎洪贵动情地说,梅岭茶厂今天的发展更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这也是他坚持做大宗茶的原因。
阎洪贵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过后,好多茶厂都已经停工歇业了,他厂里的机器每天都还要转,一直要到国庆前后,“其他厂的工人每年做工2个月,我这里的工人每年可做工8个月,有相对固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走。周围群众每天都可采鲜叶来卖,现货现钱,大家都高兴,茶源也相对固定。”
2006年,阎洪贵到云南昆明观摩学习红茶制作。回来后,他就一直坚持做,目前已是全市做红茶最成熟、规模最大的茶厂。依托茶叶,阎洪贵每年的收入达到二、三百万元。
可阎洪贵并不满足,为了进一步发展,阎洪贵从浙江等地高新聘请技术师傅到厂指导。加强茶山后期管理,明茶产量大大提高。2011年,他把儿子阎伟送到四川农业大学茶叶系学习,鼓励媳妇到财经学院学习财务,还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00多人,他本人则是梅岭茶厂支部委员会书记。“过两天儿子还要到福建武夷山学习做红茶技术,再过几天花园式的新茶厂就要开工。”
现在的阎洪贵把种植、管理和销售等都交给儿子打理,自己腾出手来接待茶商,走访专合社成员,闲时坐在办公室,掬一杯清茶,品尝自己的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