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英山茶产业问计全国
作为“湖北产茶第一大县”,英山是整个湖北茶产业发展的缩影。
过去十多年,是英山茶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英山以非常独特的方式,告别了卖茶难,成为“全国品牌茶叶加工厂”。
英山茶产业在为人代加工过程中,积蓄了实力,掌握了技术,开拓了市场,当地茶企不满足于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正酝酿推出自己的品牌,拿回高额附加值。
应该说,从现在起,英山茶产业的发展,全面进入以“打造本土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崛起”为主要特征的第二阶段。
未来五年,我们将看到一个区域性茶叶品牌奋力崛起、冲刺全国品牌的飞速发展过程。
4月17日,笔者率团,对英山茶产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
感受英山茶业勃勃生机
深入英山之前,一个问题始终盘横在笔者脑中:作为全省茶园面积最大的产茶大县,在没有特别强势品牌的带动下,会不会有卖茶难的问题?尤其是有关专家一再警告,国内茶园面积正在趋向饱和。
然而,在英山调研,却没听到一句销售难的抱怨,反而深刻感受到,在这个鄂皖交界的山区县里,茶产业正呈现出一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春茶高峰期,每天都有数辆满载着大别山浓郁茶香的大卡车,从英山县城北边的大别山茶叶市场出发,有的一路向东,到安徽、浙江、江苏;有的一路向北,到河南、山东,甚至东北等地。
4月18日清晨,在大别山茶叶市场里,就有这样一辆准备前往济南的大货车,满载着近4万斤、价值800多万元的干茶。
英山茶叶商会会长汪格非说,这趟车从4月开始运货,将持续到8月底。
仅这一趟车,每年就要运送800万至900万斤茶叶到北方大市场。
30多岁的济南茶商赵燕,是这趟车的货主之一。她每年在英山的收购量,都在数万斤以上。
像赵燕这样,常年活跃在英山的外地茶商有近百人。他们是联接英山这个中部茶产业基地与全国大市场的桥梁。
到处是他们的故事:一些外地茶商,一旦听说哪家茶叶加工企业最近原料比较好,就提前住到老板家里,等到茶叶一出锅,立刻抢购。
这批全国茶商,使得英山茶很早就不再为销售发愁。
在英山县,茶农是幸福的。
有人戏称,英山农村像欧洲:家家户户建着标致的小洋楼,贴着瓷砖,整洁、大方、洋气。
在英山,开着小轿车到县城卖茶,不是一件稀罕事。
销路畅通无阻,回过头来,让英山整个茶产业充满活力。从源头的种植,到加工,再到提供茶苗、茶肥、茶机以及包装等社会化服务的供应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
这个高效的茶产业链条,就像一个巨大孵化器,不断滋生出新的企业,新的业态。
38岁的姜保益,2007年筹集50万元资金,成立自己的茶叶加工厂,至今没有感受到风险和压力。
在英山,建立一个茶叶加工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市场,都是现成且完备的。
姜保益要做的,就是足够的勤奋。事实上,2008年,他获利就超过20万元。
这便是英山茶产业的活力,只要是想干事的老板,就一定能够挣到钱。
尽管这种产业的活力还处在非常初级的状态,但它为英山茶产业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做了充分的准备。
“全国品牌茶叶代加工厂”
近年来,针对英山茶产业的争议,主要是英山沦为全国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地。
其实,仔细分析英山茶产业的现状,就会发现,英山茶产业要发展,初期的贴牌加工,跟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早期必须发展对外加工贸易一样,是必经之路。
有些事实,我们不能忽略:
其一,英山茶园面积20多万亩,不仅在省内无出其右者,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这意味着,英山每年的茶叶产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首先,要将这些产品卖出去,否则,滞销的茶叶只会将茶农逼到各级^***门口。
其二,英山古属安徽六安州,但很早就划归湖北。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美誉,并没让英山获益。
没有老祖宗的牌子可以依靠,英山必须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而“英山云雾”又遭遇恶意抢注,品牌官司一直没停。
其三,作为一个山区县,英山经济实力弱小,尽管茶产业活力比较强,但是,当地却没有强势资本有能力整合起英山全部茶产业资源。
这些都注定,英山茶产业发展初期,只能借助全国茶商的力量,首先能够将英山茶卖出去。
十多年来,各地茶商在英山辛勤耕耘,给英山带来的变化十分显著:
首先解决了茶叶销售难题。
其次,让全国茶叶销区认识到英山茶叶原料的优质。英山属于大别山的余脉,气候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信阳等茶区接近。而这些地方,茶园面积逐步萎缩,英山这个优质的茶叶基地,成了他们原料的有力补充地。
第三,学习了全国制茶技艺。全国品牌茶商云集英山,为让在英山收购的茶叶品质更接近于自己贴牌的品牌,他们往往自带技术高超的制茶师傅。久而久之,来自全国的工艺在英山沉淀下来。
第四,英山本地茶企积攒了实力。有了全国茶商托底,英山本地茶企专注于原料收购,精心加工。经过长期的合作,英山茶企也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加工规模越来越大,厂房也越建越漂亮。
第五,让全国消费者充分了解英山茶叶。很多地方,一开始是用英山茶叶冒充本地茶叶,但是消费者也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到英山茶叶的优秀品质,同时价格上更具优势。赵燕就说,她刚做茶叶生意时,山东消费者并不知道英山茶叶,现在不仅接受而且喜爱。
第六,增强了英山茶商拓展全国市场的信心。各地茶商的到来,让英山本地茶企对全国市场有了全面了解。他们由以前被动等待别人收购,到现在酝酿着要主动走出去,进军全国市场。
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英山茶产业绝不仅仅只是充当全国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基地”,更准确地说,是“全国品牌茶叶的代加工厂”,就像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那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