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因茶而可能
正是人间四月天。淅沥沥的小雨,为湄潭这座茶香四溢的温婉小城平添几分氲氤之气。
下午6时整,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面包车、摩托车从四面八方赶来,顿时,不大的市场内人头攒动、声音鼎沸。
“30斤,上好的茶青,我全要了!”芸香茶业的老板刘声彦忙着穿梭于各个摊点“抢购”。尽管他在核桃坝拥有大片基地,有自己的品牌,但春茶上市时节还是经常光顾分散在湄潭乡间的各处茶青市场,一来扩大生产量,二来也可以挑选优质原料。
金花村是湄潭县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高峰期每天交易量可达五六万斤。刘声彦形象地把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比喻为湄潭茶的“沪深股市”,金花村的交易行情就是其他市场的“晴雨表”。
在各个交易市场,白天采摘的茶青,最快的在半小时内就能进入市场。特别是清明前后,茶农们摘下来的鲜嫩茶青,12个小时内就必须加工完毕。时间就意味着金钱,加工好的新鲜春茶第二天即可通过空运送到全国各地,外地人等着“尝鲜”哩。
沿着湄潭茶产业的发展路径,我们欣喜地看到,茶已经从单一产业走向了多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升华。
“过去的农村难过二三月,因为那个时期青黄不接,很多村民甚至不能养家糊口,如今的二三月,却变成最殷实的时期,因为此时正是摘茶的旺季,村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兴隆镇大庙场村支书鄢吉伦提起种茶给村民带来的变化时说:“从当初的玉米地到如今的万
亩茶山,从当初的菜农到如今的茶农,现在整个大庙场村围绕云贵山种茶,家家都是茶农,户户都有茶园。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有些种植大户人均达到好几万元。”
在湄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百姓富,一袋茶叶赛干部。”这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清明前后,1斤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茶叶,市面价80元到90元,茶农一家子每天卖30斤茶青,就有2000多元,单产茶园每亩收入平均4000元,茶区的中等人家每户收入都在4万元到6万元之间,也就是说清明前后茶农一天的收入就是一般国家干部一个月的收入。
在县财政不富足的情况下,湄潭农民的荷包却是鼓鼓的。湄潭茶产业兴旺,刺激了全县茶叶生产,富了农村,又带动了全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湄潭县50万总人口就有30万茶农,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0%以上;茶农人均增收355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16元的52%。茶农普遍从茶产业中得到收益,投产茶园亩均产值近6000元。
采访中,我们得知,湄潭人有一个普遍认知: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年来县委、^***的好政策。
“在湄潭,茶业发展有三^***宝:扶持、奖励、整合。”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维祥介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时说。
在基础设施方面,湄潭十多年前就大力修建产业路,使全县绝大多数茶区的茶青在90分钟内抵达加工企业,确保了茶叶质量;在基地建设上,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建设茶园,对茶农实行苗木补助和无偿技术服务,并通过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湄潭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在产业带动上,积极培育和引导有规模和潜力的企业,使其成为县级、市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可以说,湄潭县茶产业经过多年的积淀,已从量的提升达到质的飞跃:
首先是量的扩张。目前湄潭县茶园面积已达40余万亩,年产量2.54万吨,产值16.55亿元,综合产值25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占全市半壁河山。
其次是质的提升。前些年,每到春茶上市之时,来自东部沿海的茶商便云集于此,大量收购茶青,加工后贴牌销售。当发达地区的“殖民地”,是湄潭人心里曾经的伤痛。如今,“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仅“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超过9亿元,还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贵州茶没有驰名商标的历史。
田维强坦言:“过去茶农卖茶青只卖到几元、十几元一斤,现在卖到好几十元一斤,原因就是茶叶企业多了,茶企通过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生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价格自然就升高了。”
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但对县财政贡献有限。尽管如此,每年县委、^***用于茶产业的补贴不计其数,光是贴息、补助、奖励就达700万元之多。如果包含中央、省、市各级投入,每年应该在3000万元以上。
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湄潭先行先试,对茶产业的助推同样功不可没。
“在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茶园是靠土地流转出来的。”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袁海生说。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的“四轮改革”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稳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人们发展信心不断增强,有效激发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土地改革的深化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茶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得以体现出来。
湄潭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域内不可再生资源贫乏,既没有大企业,也没有现代科技支撑的大项目。在全国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城市化水平低、工业“短腿”现象突出等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然而,在茶乡人手里,如同玩魔方般地将茶叶玩成了一项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茶叶种植为第一产业、生产加工是第二产业、以茶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为第三产业;同时通过产城互动,使县城扩展。
就湄潭而言,茶产业发展也遵循着一般产业发展的规律,即产业发展的启动阶段、产业基础的形成阶段,产业高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饱和阶段。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湄潭茶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品牌、技术服务、衍生产业等各方面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必备条件。
湄潭历届县委、县^***将茶叶生产及精深加工列为湄潭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把“制订一个规划,扶强一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作为茶叶发展的主攻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湄潭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茶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在物质形态方面,目前湄潭茶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品体系,可以生产中国六大类茶叶中的绿茶、红茶和黑茶,既有内销茶,也有出口茶,既有高端的名优绿茶,也有中低端的大宗绿茶,还开发了茶饮品、冷水茶等新型快速消费产品,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上开发出了茶
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籽油,天然咖啡因项目等,提高了茶叶下树率,初步形成茶叶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产业组织方面,目前湄潭茶产业主要采取公司+市场+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即通过现货市场实现茶农与企业、茶农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发挥服务和加强行业管理的功能。
细雨初停。我们驱车来到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又见一片繁忙景象:从县城向西一直到黄家坝镇,一个个项目在这段8公里长的地段依次展开。
这里既是紧张建设中的工业园,又是未来的湄潭县城南部新城区。目前,整个园区规模已从原来的2平方公里多扩展到20平方公里。
结合湄潭发展实际,湄潭赋予园区“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三大定位。湄潭县在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高标准规划园区、坚持绿色生态园区定位、坚持“三化”深度融合,让这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县在全省工业园区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他县域发展工业的样板。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园区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区内产
业,形成与资源禀赋、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而随着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势必在区域内形成资金、人才、物流的流动,从而带动区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园区建设成功融入湄潭的城镇化建设。
“园区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紧密融合的产物。两年后,园区将完成投资150亿元,企业发展到15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人口将达到10万。”县委书记魏在平信心满满地说:“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达300亿元,对全县工业发展贡献率达9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GDP40%以上,将把园区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园区。”
同时,湄潭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两地三区一中心”:国内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加工基地、茶旅一体化旅游目的地,茶叶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聚区、现代茶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内最大的绿茶交易集散中心,实现“全国茶叶十强县”目标。
归途中,我们一直回味着这样一句话:绿色孕育希望,生态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