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因茶而可能
日期:2013-06-02 浏览:336次 
贵州湄潭,因茶而可能

  正是人间四月天。淅沥沥的小雨,为湄潭这座香四溢的温婉小城平添几分氲氤之气。

  下午6时整,金花村青交易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面包车、摩托车从四面八方赶来,顿时,不大的市场内人头攒动、声音鼎沸。

  “30斤,上好的青,我全要了!”芸香业的老板刘声彦忙着穿梭于各个摊点“抢购”。尽管他在核桃坝拥有大片基地,有自己的品牌,但春茶上市时节还是经常光顾分散在湄潭乡间的各处青市场,一来扩大生产量,二来也可以挑选优质原料。

  金花村是湄潭县最大的青交易市场,高峰期每天交易量可达五六万斤。刘声彦形象地把金花村青交易市场比喻为湄潭的“沪深股市”,金花村的交易行情就是其他市场的“晴雨表”。

  在各个交易市场,白天采摘的青,最快的在半小时内就能进入市场。特别是清明前后,农们摘下来的鲜嫩青,12个小时内就必须加工完毕。时间就意味着金钱,加工好的新鲜春茶第二天即可通过空运送到全国各地,外地人等着“尝鲜”哩。

  沿着湄潭产业的发展路径,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从单一产业走向了多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升华。

  “过去的农村难过二三月,因为那个时期青黄不接,很多村民甚至不能养家糊口,如今的二三月,却变成最殷实的时期,因为此时正是摘的旺季,村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兴隆镇大庙场村支书鄢吉伦提起种给村民带来的变化时说:“从当初的玉米地到如今的万

  亩山,从当初的菜农到如今的农,现在整个大庙场村围绕云贵山种,家家都是农,户户都有园。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有些种植大户人均达到好几万元。”

  在湄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百姓富,一袋叶赛干部。”这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清明前后,1斤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市面价80元到90元,农一家子每天卖30斤青,就有2000多元,单产园每亩收入平均4000元,区的中等人家每户收入都在4万元到6万元之间,也就是说清明前后农一天的收入就是一般国家干部一个月的收入。

  在县财政不富足的情况下,湄潭农民的荷包却是鼓鼓的。湄潭产业兴旺,刺激了全县叶生产,富了农村,又带动了全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湄潭县50万总人口就有30万农,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0%以上;农人均增收355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16元的52%。农普遍从产业中得到收益,投产园亩均产值近6000元。

  采访中,我们得知,湄潭人有一个普遍认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年来县委、^***的好政策。

  “在湄潭,业发展有三^***宝:扶持、奖励、整合。”湄潭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维祥介绍湄潭县产业发展时说。

  在基础设施方面,湄潭十多年前就大力修建产业路,使全县绝大多数区的青在90分钟内抵达加工企业,确保了叶质量;在基地建设上,严格按照无公害叶生产标准建设园,对农实行苗木补助和无偿技术服务,并通过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湄潭生产、加工、销售叶;在产业带动上,积极培育和引导有规模和潜力的企业,使其成为县级、市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可以说,湄潭县产业经过多年的积淀,已从量的提升达到质的飞跃:

  首先是量的扩张。目前湄潭县园面积已达40余万亩,年产量2.54万吨,产值16.55亿元,综合产值25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占全市半壁河山。

  其次是质的提升。前些年,每到春茶上市之时,来自东部沿海的商便云集于此,大量收购青,加工后贴牌销售。当发达地区的“殖民地”,是湄潭人心里曾经的伤痛。如今,“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仅“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超过9亿元,还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贵州没有驰名商标的历史。

  田维强坦言:“过去农卖青只卖到几元、十几元一斤,现在卖到好几十元一斤,原因就是叶企业多了,企通过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生产,提高了叶的品质,价格自然就升高了。”

  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但对县财政贡献有限。尽管如此,每年县委、^***用于产业的补贴不计其数,光是贴息、补助、奖励就达700万元之多。如果包含中央、省、市各级投入,每年应该在3000万元以上。

  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湄潭先行先试,对产业的助推同样功不可没。

  “在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园是靠土地流转出来的。”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袁海生说。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的“四轮改革”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稳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人们发展信心不断增强,有效激发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土地改革的深化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得以体现出来。

  湄潭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域内不可再生资源贫乏,既没有大企业,也没有现代科技支撑的大项目。在全国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城市化水平低、工业“短腿”现象突出等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然而,在乡人手里,如同玩魔方般地将叶玩成了一项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叶种植为第一产业、生产加工是第二产业、以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为第三产业;同时通过产城互动,使县城扩展。

  就湄潭而言,产业发展也遵循着一般产业发展的规律,即产业发展的启动阶段、产业基础的形成阶段,产业高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饱和阶段。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湄潭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品牌、技术服务、衍生产业等各方面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必备条件。

  湄潭历届县委、县^***将叶生产及精深加工列为湄潭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湄潭“优势在、特色在、出路在、希望在、成败在”的发展理念,把“制订一个规划,扶强一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作为叶发展的主攻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湄潭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在物质形态方面,目前湄潭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品体系,可以生产中国六大类叶中的绿茶红茶和黑,既有内销,也有出口,既有高端的名优绿茶,也有中低端的大宗绿茶,还开发了饮品、冷水等新型快速消费产品,特别是在叶精深加工上开发出了

  多酚、氨酸、多糖、籽油,天然咖啡因项目等,提高了叶下树率,初步形成叶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产业组织方面,目前湄潭产业主要采取公司+市场+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即通过现货市场实现农与企业、农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发挥服务和加强行业管理的功能。

  细雨初停。我们驱车来到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又见一片繁忙景象:从县城向西一直到黄家坝镇,一个个项目在这段8公里长的地段依次展开。

  这里既是紧张建设中的工业园,又是未来的湄潭县城南部新城区。目前,整个园区规模已从原来的2平方公里多扩展到20平方公里。

  结合湄潭发展实际,湄潭赋予园区“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三大定位。湄潭县在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高标准规划园区、坚持绿色生态园区定位、坚持“三化”深度融合,让这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县在全省工业园区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他县域发展工业的样板。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园区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区内产

  业,形成与资源禀赋、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而随着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势必在区域内形成资金、人才、物流的流动,从而带动区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园区建设成功融入湄潭的城镇化建设。

  “园区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紧密融合的产物。两年后,园区将完成投资150亿元,企业发展到15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人口将达到10万。”县委书记魏在平信心满满地说:“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达300亿元,对全县工业发展贡献率达9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GDP40%以上,将把园区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园区。”

  同时,湄潭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两地三区一中心”:国内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加工基地、旅一体化旅游目的地,叶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聚区、现代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内最大的绿茶交易集散中心,实现“全国叶十强县”目标。

  归途中,我们一直回味着这样一句话:绿色孕育希望,生态成就未来!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痞子式笑hob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上海公司在贵州湄潭投建“中国茶.. 下一篇湖北英山茶产业问计全国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贵州茶博会上凤冈锌硒茶印象
凤冈布置的“茶庄”一角7月28日,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在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贵州...
贵州茶博会:是展销会更是品茗盛会
  香喷喷的油茶尽管制作时间比较长,但还是有许多市民站在一旁耐心等待,为的是尝尝仡佬族的特色茶。...
贵州茶博会 凤冈锌硒绿茶5小时销售达5万元
“锌硒同聚,凤冈茶有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是一项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这是7月28日在遵义市凤凰山...
凤冈锌硒绿茶成贵州茶业发展高峰论坛兴奋点(图)
7月28日下午,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贵州茶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遵义市电力局一楼会议大厅举行,专家...
世界时尚小姐到茶乡湄潭采风
7月25日,2009世界时尚小姐遵义赛区50强集体来到茶乡湄潭采风。  在永兴万亩茶海,当一望无垠、高低...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