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历史上真伪宣德铜香炉失踪之谜
宣德铜炉是明朝宣德年间,官方按照古代各种名器式样铸成,并非出于臆造。目前,流传于世是否存在真正一代名器宣德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自宣德炉创制以后,历代仿品不断,现在社会上公私藏家手中,哪些是真品?哪些又是明代仿或清代制?或民国造以及现在仿?其身世难解之谜,一直众说纷绘,莫衷一是。
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宣德皇帝曾命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图》及《考古(图)》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设计宣德炉的形制,并成功绘制成图谱共一百一十七种,由工部吴邦佐于宣德三年依图谱开炉铸造。同时在宣德炉底部铸上“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方印款。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事实上至今它没有得以保存下该谱录,只留下片言碎语。因此关注此炉下落的人们只能望洋兴叹,在此寥寥数语中细细领悟其中涵义,苦苦思寻。
然而,明朝人张应天著《论古铜器》一文,提到“宣庙铜器,制度极雅,然花纹者绝少。底款用扁方字印,作小楷书,极遒劲完整。其色止蜡茶、
虫旬金二种,所费不赀,故佳者与秦汉等器争价”。
由此可见,推断前无所师法,而后无能为继的上乘之作,宣德炉应该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有花纹者的概率几乎为零。颜色仅限蜡茶、虫旬金二种。同时说明宣德炉大部分皆按照宋代名瓷典雅款识而进行制造的。一小部分按照三代(夏、商、周)青铜器的蓝本脱胎而来。
为更加详细表述其历史渊源,解读清楚宣德炉的烧制原委,烧制方法、式样、色彩、铸工、款识和鉴赏方法,在此有必要再读明季四公子冒襄于清初所写的《宣德炉哥注》: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假者虽火养数十年,脱则枯槁矣。宣庙时,传内佛殿火,金银、铜像浑而液。又云宝藏焚。金银珠宝与铜俱结。命铸炉。宣庙询铸工:“铜几炼始精?”工对以六火,则珠光宝色观。上命炼十二火条之,复用赤火熔条于钢筛格上,取其极精先滴下者为炉。炉式不规,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
这段史料再次无疑提示我们,其一: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处放出奇妙的光泽。其二:宣德皇帝在位时,宫内的佛殿存在失火事件,金、银、铜像都烧得混成一团。金银珠宝极有可能和铜器烧结在一起,于是皇帝下令将其铸成铜炉。其三:因铜炉制造古无先制,于是取法夏、商、周三代的鼎鬲等物和模仿宋代五大名窑瓷炉样式进行艺术再创造。其五:颜色有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和佛经纸多种色泽。
宣德年间(公元1433年)距今五百余年,真器能够得以流传至今如凤毛麟角,由于长时间流传有绪随主人案磨布擦细细珍藏,因此器物表面有厚厚的包浆,异常精美,很易辨别。另外还有可能一代重器曾随主人周游阴界,经长时间地下水的土壤酸碱作用,器物表面有严重的腐蚀层,和人为刻意作伪的方法大相径庭。
我们知道商周青铜器大都是采用泥范的一次铸造法,这种铸造所用的范模只使用一次,也就是只铸造一件青铜器便告了结。西周后期也就是春秋早期先人开始出现印模制范,它首先是制成牢固结实的模具。然后利用模具翻印出许多相同的范,尤其是花纹范,更需要印模印范,此时技法虽较商周时期进展多了,但缺乏变化,缺乏创新,而战国、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铸造青铜器采用的是失蜡法,即用蜡制所要铸造器物的模子,然后在蜡模上涂以泥浆,泥浆的厚度就是要铸成器物的厚度,这就是泥模。泥模晾干后,再焙烧成陶模,一经焙烧,蜡模全部熔化流失,只剩陶模。一般情况下制泥模时,即留有浇注口,再从浇注口灌入铜液,冷却后所需要的器物便大功告成。失蜡法铸造的铜器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同时耳、足、处还无范土,这是和泥范法铸造青铜器的明显区别。一般情况下,从铜质上去把握,清以前大都为紫铜,清以后始用黄铜和白铜。在造型上,真炉古朴典雅,手感较沉,它追求纯朴美,后仿五花八门,应多方把握,细细分析。
真宣德炉底足款识的书写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的,具有当时官窑瓷器一样的大气风格,其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
二十年前,江苏省南京栖霞区龙潭镇附近出土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单框楷书款香炉。该镇附近有闻名全国的两大寺庙:栖霞寺和宝华寺。这件香炉器型源自三代(夏、商、周)的簋式模样复制,古朴、典雅、敦实而厚重,上手有压手的质感。炉体上的锈色犹如老茧长得很厚实,是由数百年大地精华所致,经多位青铜研究专家鉴定为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器,难得其为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为更好破解历史上真伪宣德炉,借此献陋,以望得到更多同好关注,共同来探讨其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