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款行书书轴的鉴定
日期:2013-06-19 浏览:462次 
郑板桥款行书书轴的鉴定

对修复后的郑板桥款行书书轴装裱完毕,初看上去,整个画面气势磅礴,生动雄伟,神韵夺目,较之所见板桥他作中,此为上品。但是,在装裱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分述为下:

原裱装方面的问题。

1、原画未揭过,因为天地头已裁,不知上下多少,而两边只有八分边,似乎觉得不舒服。何以偌大中堂只裱八分边之理,虽有大画小裱之说,然过分悬殊,未见过乾隆时期的同类裱法。这是第一个可疑点,即为何要这么做?从裁下的边看,绫子确实很旧,但与揭出的画心相较,绫子当早于纸心,这是第二可疑点。以经验设想:可能是裁一幅旧对子的边料裱在此中堂四周,再裁去上下天地头,告诉人们上下还有,以挡人视觉。

2、作品本身的问题。

⑴、印章:引首印一方“郑板桥”白文印,该印为名章,钤在引首处,十分不妥,且此印印文,较之板桥原印印文为细,使人怀疑。遂研究其它印:发现署款下两印,“爽鸠氏之官”白朱相间印,印文偏细。“丙辰进士”一印,尺寸为4.1×4.2厘米较之板桥原印4.3×4.35厘米略小。

⑵、墨书:书画家的经历、个性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然而作伪者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扩大,以混视觉。风格特点超过了恰到好处的地步便是有意造作,此幅特点过分的地步偏锋外露,与板桥中锋鼎力落笔的笔法不符。通篇气不贯,细审原因,上下字之间气韵不连,具体说每写一字皆添好墨后才落笔,上下字接不住,这样便失去一气连动之感,这是摹仿痕迹之一;本应一笔写成的笔划(即使断开也是一笔写成,所谓笔断意连)而用两笔来完成,如落款郑字的“阝”旁即为明证,此摹仿痕迹之二。细看每字笔法很嫩,笔划光而滑,落笔滑而轻,如落款的郑字的前两点,柔弱无力,即明显例证,与板桥所有落款均不符,与板桥晚年作品相去甚远,此摹仿痕之三。那么,何以初看时给人以气势感?经过分析,方知气势来自每字末笔的露锋处,而不在笔画中,与板桥露而中含的个人风格完全不符。

3、纸料的问题

审视用纸也不够乾隆时物,旧色系染成。从揭后上胶矾皆泛黄色来看,可知染旧用料为栀子、红茶类物。左上方及三行末“秋”字旁有苍蝇屎,以墨点成,又涂以油类。断裂处是用刀割成,竖裂为撕成、折成,揭完后发现四五行之间用笔蘸胶浆做为屋漏痕,未能洗掉。从上述作伪情况看,水渍痕也为同时作造,以蒙混视觉。从纸质审视再三,定为民国时纸较为合适。

伪作书画者,既要力求仿出书画的特点,还要作出古书画时常存在的缺点:如断裂、苍蝇屎、屋漏痕、水渍痕等,以分散鉴定者的注意力,而且更要作出一个突出的缺点,搅乱视听。该幅仿作上的水渍痕就起到了这种作用。综上所述,可以确认该字幅为民国晚期的伪作。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 下一篇细谈书画鉴别(五)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怎样鉴定武夷岩茶
怎样鉴定武夷岩茶?这是许多新接触茶道的茶友们需要了解的问题,鉴定武夷岩茶的步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谈谈六堡茶品质的鉴别
  有外地茶友打来电话问道,怎么在一篇类似笔者的文章(没署名)中有“六堡茶分生茶熟茶”...
鉴定新茶与陈茶从3个方面进行
  新茶比陈茶好,这是指一般而言的,并非一定如此。适时贮藏,对龙井茶而言,不但色味俱佳,而且还具...
鉴定研究“红露珍”新品种
通过对茶花dna提取方法和rapd分析,确定一个简单、高效、相对稳定的茶花rapd系统,从众多的引物中选也...
古丈毛尖茶的鉴别
古丈毛尖为历史悠久名茶,唐代人贡,清代又列为贡品。古丈毛尖,属绿茶类,古今名茶,因地得名,产于湖...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