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卦图案在古瓷上的几种体现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在与《周易》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它的形成约在夏朝,《山海经》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里七年中演《易》而得之,故称之为《周易》。
此书当时符合神道建设教的要求,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事无巨细都要先卜筮而后行。它的表示图案是八组三根至六根长短不同的线条(也叫索)按照一定规格组合组成的单卦(每个单卦又表示非常多的象),有序地按规定环形排列而成的图形、筒称“八卦图”,这种“八卦”图案的平面排列最初仿龟兆之形,可称“仿龟兆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逆数也”。文中薄即博、错可理解交错、亦即错开另行相交之意。顺、指数从小到大次序。逆、指数从大到小。易,指变化或改变之意。往、指由此处去他处。来、指由他处到此处。这种伏羲八卦次序与八卦中的四象分别再生阴与阳,结果产生出与八卦单卦记号完全相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名。卦中阴生阴与阳,阳生阴与阳,就叫做“生生之谓易”自然得到的,不可任意排列。这种按照规定次序(如天在上、地在下等)把八卦记号(即线条或索)排列成环形除排成为最常见的伏羲八卦方位图还可按天地相交之后的变化、如坤与乾互换,兑与震互换,巽与艮互换,由坤经左右两侧分别来定乾,可得天地相交图。
在历史上,各朝代把八卦运用到瓷器上以图案装饰最早不会超过晋了。宋、元、明、清瓷器中鼎、炉类器物常以八卦为装饰图案,这种“八卦”图案在与“瓷”的结合上就显得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趣味无穷。现藏景德镇陶瓷馆的“南宋隐青八卦香炉,它的外形为仿古青铜香炉式,“八卦”图案是在香炉腹部按次序等距离环形显示,见过它的人们莫不被那造型端庄、图案古朴大方,而赞叹。
现藏台北博物馆的明代长圆形的青花八卦香炉的造型为直圆筒式,它的八卦图也是在香炉腹部按等距离环形显示,由於这只香炉的产生年代在明朝、比南宋朝要晚数百年,加之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完整,很可能这只香炉的纹饰是一种进口的工“苏麻离青”钴料为色彩,所以当你观赏它时,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给人以清新明快、幽雅脱俗、显得雍容可贵、更加精致。
现藏北京博物馆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粉青地粉彩镂空垂云八卦转心瓶(原名瓷胎洋彩八卦如意旋转瓷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篆字落款。它高22.8公分,腹图36.6公分,口径7.9公分、底径9.3公分。与上二种香炉八卦图案不同的是八卦按等距离分成四组、每组上下相对排列组成。这只八卦转心瓶除了它的图案色彩华贵深凝、艳丽清逸引人入胜,而且还因它的造型上采用将瓷胎镂空雕透的独特工艺,曾作为我国瓷器珍品於1923年在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笔者见过一种青花八卦盘直径27公分(如图一)显而易见是晚清时的产品,它的图案是天地相交图式。据了解它的作用是信奉道、儒之徒用来挂在自家大门门楣上,意在扶正驱邪之用。
笔者曾在一友人处见到一只方形隐青阳刻八卦笔筒(如图二)此笔筒高12.8公分,口宽7.4公分、呈正方直筒型。筒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正楷六字双行排列。从这筒底上的年款推算这只笔筒已有近三百年了,现在从笔筒釉面看上去这种隐青似翠非翠,象玉非玉,古朴厚实。

典雅、爱抚无穷。仔细观察这只笔筒上阳刻八卦排列图案,它的四面阳刻相同。从两排八卦单卦阳刻图案推敲、可知从左上方读为乾、坎、按、震各依次代表天、水、山、雷四种自然现象。从右上方读为巽、离、坤、兑各依次代表风、火、地、泽四种自然现象。其中“震”代表春,“坎”代表冬,“离”代表夏、“兑”代表秋,人们象春节写春联那样按先左后右连贯次序把这两排八卦按环形排列就可得到一幅清的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按《周易说卦传》可得知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北方卦也,艮者、东北之卦也,其中八卦中的坤的方位虽然未提及、不言而喻可定为西南了。
这样看来这只八卦笔筒表面虽然没有一个文字,根据《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往矣”。“列贵贱者存乎位。“《周易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这些变化概念明确的叙述,显然万般变化俱在其中了。当我们看见这只隐青阳刻八卦笔筒的时候,就象在看一本无字‘天书’它包罗万象的哲理够人们去探讨、领会、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