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记忆与传奇
日期:2015-11-04 浏览:428次 
越窑青瓷:记忆与传奇

(讯)对宁波来说,这是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回归。作为越窑青瓷的发祥地和中心产地,1000多年前,慈溪上林湖越窑生产的青瓷源源不断地输往大江南北,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陶瓷之路”。

而今,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土的100余件(组)各个时期的越窑青瓷遗珍首次回“家”,在宁波博物馆展出。

“这是一次系统的、高端的、空前的中国越窑青瓷展。”中国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说,“从这些展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一部完整的越窑青瓷发展史。”

烧制了千年,消逝了千年,在千年的辉煌与千年的落寞之后,越窑青瓷再次回归,重放光彩。

在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源于三种独具东方色彩的物品:丝绸、叶和瓷器。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的影响甚至要超出丝绸和叶,这一点从西方人对“China(中国)”的称谓可以看出。不管学界对china一词的起源如何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是,正是由于中国古代陶瓷以及“陶瓷之路”对西方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得“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瓷器的影响甚至足以与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学界有人主张将陶瓷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列一起,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瓷器作为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实证,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与财富;而作为瓷器的发祥地,宁波书写了中华文明璀璨的一页,演绎着陶瓷文化独特而丰厚的记忆与传奇。

瓷都记忆

70多年前,在慈溪上林湖畔的荒山荆莽之中,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他独自一人埋首荒野,苦苦寻觅着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他来上林湖,是要揭开蒙尘千年的一段瓷器的传说。

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在何处?传说中的“秘色瓷”又在哪里诞生?当人们还普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时候,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踏破铁鞋的工夫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陈万里终于初步揭开了上林湖作为“唐宋瓷都”的神秘面纱。

一个时代过去了,考古界已经形成一致的看法:慈溪上林湖一带,是越窑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唐宋“秘色瓷”的中心产地,“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

在苍翠的栲栳山麓,环上林湖及周边的杜湖、白洋湖、古银锭湖,方圆数十公里,密布着自汉至宋的190多处古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散落荒野,堆成了山岭。在野草的掩映与湖水的冲刷下,这些碎片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传奇。

早在1800年前,上林湖一带已是窑场密集、作坊林立,沿湖几十公里,有龙窑上百座。每至天黑,环湖窑火荧荧,人影攒动,煞是壮观。因古代上林湖地属越州,故名越窑。就是在这些越窑的龙窑里,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青瓷诞生了。越窑青瓷也因此有了“母亲瓷”的美名。

创烧于东汉的越窑青瓷,历经三国、西晋的发展和晚唐、五代的全盛,至北宋中期趋于衰落,终于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停烧,时间持续长达1000多年。在中国各大著名窑系中,越窑青瓷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历史上,先后有三大越窑青瓷生产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二是慈溪上林湖一带,三是鄞县东钱湖地区。三大中心,以慈溪上林湖为最盛。从遗址的情况看,上林湖越窑遗址堆积丰富,规模宏大,时间跨度大,因而被称为“露天青瓷博物馆”。迄今已经发现的7处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窑址表明,

早在东汉时,上林湖就已成功烧制出大型的罐、坛等日用青瓷器皿。瓷器纹饰简古,造型淳朴,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到了晚唐、五代,延至北宋初,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仅窑场就有150多处,就其烧造规模之大、产品质量之精、影响之广而言,上林湖窑场均凌驾于各窑之上,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贡窑、官窑的设立,使上林湖越窑青瓷地位空前提高,制瓷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精妙绝伦的“秘色瓷”的诞生,更是使越窑青瓷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跻身于皇室宫廷生活,并与邢窑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曾作诗赞颂“上林之窑盛天下”,对唐宋之际上林湖越窑之盛叹为观止。

上林湖越窑成为中国瓷器的发祥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这里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瓷土资源;其次,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有丰富的烧瓷燃料;还有,上林湖地处杭州湾南岸,临近唐代国际贸易港——明州港,水陆交通相当便利。

大量制作精致、造型优美的青瓷精品从上林湖越窑被烧制出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内外各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据有关志书记载,从唐中后期始,瓷器作为贸易瓷,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远销亚洲及非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林湖为起点,一条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开始形成。

这条“陶瓷之路”北达朝鲜半岛,东至日本;南经广州,通向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远至伊朗、埃及等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国家。近半个世纪来,朝鲜、日本及印度、伊朗、埃及等国古港口、古城堡遗址,屡屡出土上林湖产的青瓷遗物,印证了当年“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

精美的上林湖越窑瓷器一经输出,立即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人们的青睐,迅速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反映在国际贸易上,是越窑青瓷一度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中最大宗物品。与此同时,为满足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高丽、日本等国开始仿制越窑青瓷,世界陶瓷文明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秘色传奇

青瓷之美,在于釉色。青色,是中国瓷器的原始色和基本色。

自古陶重青品。在瓷器诞生后的前400年,青色是瓷器最基本的颜色,直至北齐白瓷出现。此后陶瓷虽具诸色,仍脱不了青的底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均其实都可归为青瓷

青色是生命力的表现,青瓷的生命力,从萌芽到结果都是在青色中完成。

青瓷之釉,青翠莹润,类冰似玉,如雨过天青的天空,如一泓莹碧的湖水,仿佛萦纡不绝的春日梦幻,令人迷恋如痴。这样的翠色,融和着万山千峰之色、天地自然之魂,凝结着古代窑匠天人合一的洞察与感悟。

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青瓷的翠色又化为文人的诗魂。

青瓷之釉,至“秘色瓷”达到巅峰,变成传奇。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诗《秘色越器》。宋明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赵德麟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瓷”为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专烧贡奉朝廷用的越窑青瓷,庶民百姓不得使用,其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清人说:“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足见“秘色瓷”釉色晶莹透绿,胜过一般越窑青瓷。据说

,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她的精美绝伦所倾倒。

作为越窑青瓷的上乘之作,“秘色瓷”在晚唐、五代是贡奉朝廷的贡品,应是确切无疑的。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盏》中“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便是对“秘色瓷”产品性质的最好注脚。

但“五大名窑无秘色”,宋明之后,“秘色瓷”神秘消失。千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秘色瓷”。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像她的神奇美妙。

“秘色瓷”究竟存不存在?她是什么样的?半个世纪以来,学界争论不休,世人苦苦寻觅。

旷世秘密,在一座寺塔倒塌后大白于天下。

1981年秋季,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周,这在一向干旱少雨的陕西是极少见的。在陕西扶风,有着1700年历史的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忽然间,一声巨响,寺内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宝塔轰然倒塌了半边。

6年后,考古人员在对法门寺宝塔地宫进行发掘时,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打开一看,是一叠细腻精致的青瓷青瓷一共13件,造型玲珑剔透、细腻华美,釉色如湖水般清澈温润,虽尘封千年仍莹润如新。

联系地宫内石刻“衣物帐”碑文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这13件青瓷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通过对烧制工艺和特殊支烧方式的反复比较,专家确认这批青瓷来自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稍后发现的一只八棱净水瓶,更成了破解谜团的铁证——在千里之外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也曾发现过一模一样的八棱瓶。

至此,“秘色瓷”的轮廓渐渐清晰:传说中的“秘色瓷”确实存在过,陕西法门寺地宫内的瓷碗、瓷盘和八棱净水瓶就是确凿的实物证据。而这种瓷器的产地,就在浙江上林湖越窑。

迷雾缭绕的“秘色瓷”身世之谜终于解开!

那么,“秘色瓷”之秘究竟在哪里?根据考古考察,结合现代技术分析,一般认为有原料和工艺两方面。

根据分析,烧制“秘色瓷”的瓷土出自浙东当地,是一种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混合型矿物。它含铁量高,可塑性强,耐火程度高,结合性能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制作越窑青瓷的最好材料。

而“秘色瓷”的釉料也是就地取材,其Fe2O3、TiO2的含量较一般越窑青瓷为高。一种理解是,“秘色瓷”的胎泥、釉料均经过极为严格的筛洗,使用前需反复夯砸、淘洗,历经“九秋风露”,以致其化学成分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中唐晚期以前,承早期越窑采用明火叠烧工艺。虽然到初唐对窑炉结构进行了改善,提高了窑内温度,但除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由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青中泛黄。

唐晚期、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胎釉配方、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重大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高,青瓷胎质更加细腻致密,釉质腴润如玉。

特别是元和朝匣钵装烧工艺的创制和使用,使越窑青瓷的质量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带来了瓷器装烧工艺的一场^***。

匣烧,就是将瓷器坯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匣烧工艺带动越瓷产品质量的飞跃,体现在三个明显的改善:一是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二是消除了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使器内光洁美观;

三是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薄,釉色青翠晶莹。

在上林湖越窑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匣钵釉封技术,就是坯胎在装入匣钵入窑时,还用釉料将匣钵口部密封。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秘色瓷”特有的装烧工艺。

越窑青瓷莹润剔透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汤的绿色,使越瓯作为具,深得文人雅士的钟爱,在唐代风靡一时。陆羽《经》曰:“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色丹,越瓷青而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对越瓯推崇备至。施肩吾“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越瓯秋水澄”,郑谷“新换越瓯”……这些诗句,令千载之下的我们犹能想见唐人引瓯吟哦的风雅生活。

唯美回归

至公元2000年,一代陶瓷宗师——越窑已经沉寂了近千年。

从晚唐至北宋初,上林湖的窑工、匠师不断探索、创新,终使越窑青瓷达到巅峰,成为中国青瓷的杰出代表。

一个窑场能够千年不衰,保持制瓷工艺领先地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达两个世纪之久,这是一个罕见的传奇。

  然而,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自北宋中期开始,上林湖窑场逐渐衰落,至北宋末年停烧。

废弃的窑场历经风雨,荆莽丛生,曾经的繁华陨落在苍茫的岁月之中,以致好古的乾隆皇帝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

历史又开启新的千年,公元2001年,沉睡了近千年后,越窑的窑火再度在青瓷的故乡上林湖畔熊熊燃起。

2001年8月,慈溪市从福建龙泉引进7名制瓷工艺师,筹建越窑青瓷公司,全面恢复越窑青瓷生产。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来,也有人多方择土仿制越窑青瓷,终因土质不佳或烧制工艺不到位而失败。以孙迈华为首的团队,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对瓷土和制坯、烧造等工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难题,历经几十次的失败,终于在当年的12月,成功试烧出崭新的越窑青瓷。薪火相传,逝去的越窑文明终于回归。

在新的历史时代,上林湖越窑续写着千年的传奇。

2001年10月,还在试制阶段,刚刚筹建的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带着50余件青瓷试制品,赴杭参加西湖博览会。结果引起轰动,50余件试制品被抢购一空。

2002年10月,恢复生产不到一年,公司的两件越窑青瓷作品就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一获金奖,一获优秀奖。同年12月,在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公司出品的“秋声赋”灰釉跳刀大盘和“忆”灰釉组合具又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对于一个仅仅试烧一年的越窑青瓷公司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奇迹了。

孙迈华介绍,越窑青瓷恢复生产的成功,一是得益于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传统工艺的整理、研究与传承,尤其是对“秘色瓷”生产工艺的研究;二是得力于对越窑青瓷工艺的创新开拓。

在烧制工艺上,他们作了大胆的改良。他们采用液化气燃料,窑温控制在1300℃左右,这样的温度烧出来的青瓷,成品率比原来用木柴烧制高出许多,瓷器表面硬度几与钻石相近。

依托上林湖越窑青瓷研究所,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公司已仿制出鸡首壶、瓷罐、八棱净水瓶、青瓷洗、葵花盘、人物水注,以及越碗、笔筒、香炉等青瓷产品400余种。

这些制品胎质细

腻匀薄,胎体轻巧;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薄而透明,色彩明亮、纯净素雅;图案简洁生动,纹饰清秀雅致,其色彩、造型已接近古代越窑青瓷

成功烧制日用品的同时,越窑青瓷公司还研制试烧出越瓯、仿编钟等青瓷瓯乐乐器。

青瓷瓯乐,是用青瓷乐器或敲击青瓷器皿演奏音乐的一种器乐形式。击瓯源于击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产生。唐后期击瓯奏乐十分流行,文人墨客们在酒毕罢之余,把箸击瓯,赋诗唱吟,畅抒情思。“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一般来说,能用于奏乐的瓷瓯必定胎质坚密,方能嘤嘤成韵。

1998年,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一批唐宋青瓷乐器的出土,为上林湖青瓷瓯乐提供了实物证据。

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越窑的衰落和民间音乐口传身授的局限,南宋以后越窑青瓷瓯乐流失民间,沉寂无闻。

越窑青瓷生产的复兴,为青瓷瓯乐的传承带来了有利的契机。2001年11月,慈溪市民族乐团成立越窑青瓷瓯乐课题组;2009年3月,在民族乐团的基础上成立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濒临消亡的瓯乐从此奏响新的乐章。

几年来,慈溪市民族乐团与越窑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已仿制出可用于演奏的越鼓、越杯、越铃、越钟、瓷瓯、瓷鼓、瓷埙、鸟哨等,形成了越瓯、编钟、瓷鼓及吹奏瓷乐器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青瓷乐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上林追忆》、《越瓷风》、《月下笛》、《上林瓷风》……一系列获得全国群星大奖和国际艺术大赛金奖的青瓷瓯乐作品的成功创作,使越窑青瓷瓯乐这种中国瓷乐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在失传千年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2009年,越窑青瓷瓯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水与火的洗礼,曾经的记忆正在化为今日的传奇。如今,上林湖越窑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林湖”越窑青瓷商标获得“原产地标志”保护。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基地、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四) 下一篇紫砂壶的泥性与肌理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常喝下午茶记忆力和应变力可提高
 对白领来说,午餐吃得太少或者过于匆忙,下午4点左右肚子呱呱叫是常有之事。这时,不妨来一顿营养均...
再议2011年老班章传奇之一
「老班章村入口处不远的春芽,肩负起迎宾送客的重责大任。」今年老班章茶价还是很高很高。但是,高价茶...
访著名建筑家马旭初:茶是一条记忆的线(图)
  第一次听别人介绍马旭初,人家就告诉我,马老一定会给你讲慈禧太后欠他们家银子的事儿。可采访还没...
访著名建筑家马旭初:茶是一条记忆的线(图)
  第一次听别人介绍马旭初,人家就告诉我,马老一定会给你讲慈禧太后欠他们家银子的事儿。可采访还没...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