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青花瓷:元青花的发现之旅(3)
墙外开花墙内香之二
在“鬼谷下山”大罐拍出天价前,元青花在国内是不待见的,甚至没有“元青花”这一说。“元青花”这个词也是由两个外国人提出的。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教授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窒息,没有人有兴趣、有条件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元青花第一次浪潮迅速溃退,终成昙花一现。
1952年,美国人约翰波普博士写下了两本著作—《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普托普卡比所藏一组中国瓷器》、《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本书与霍布逊博士的著作一样,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陶瓷学界,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元青花之先河。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业界或是不承认元代有青花,或曰“不值钱”、“太粗糙!”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嗤之以鼻、无人问津,致使元青花认祖归宗之路再一次半途夭折。
两次命运的失之交臂,可见元青花的命运多舛。而西方人对元青花的青睐,更多地是它承载着一段落让西方人刻苦铭心的记忆:藏纳千载时空的圆形青花大罐里,回放着金戈铁马、壮烈疆场的历史巨剧:疆域广阔的元帝国、彪悍的蒙古壮汉,还有饮马太平洋、虎啸地中海、耀武小亚细亚、蹄憩多瑙河的成吉思汗铁骑……
而在中国,随着元青花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节节攀升,中国的藏家和专家才把目光慢慢移了过来,渐渐发现这个元朝“弃儿”,与自己有着扯不断的骨肉深情,特别是后来天价元青花的出现,更让大家争先恐后地把热情投向那些个从“弃儿”变成“宠儿”的蓝白色尤物。这等背景,如果元青花会说话,只怕也要感叹一声:“人情冷暖,世道炎凉!”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