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精品鉴赏
日期:2013-04-10 浏览:8588次 
茶具精品鉴赏
具的种类和产地

具精品鉴赏

    在具发展史上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所包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同样,大致相同的同一种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抑或在不同的地方,其称呼往往是不一样的,现选择一些在中国具发展史上有过重要作用,而且有实物存世,又有文物价值的具精品,简析如下。

1、东汉陶

    这件碗,是泥质灰釉陶器,东汉时烧造。其造型是弧壁,敞口浅足,平底。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装饰上无任何刻划,利用拉坯时留在胎坯上的自然弧纹,形成以较高的艺术美感。东汉,饮业虽然已获得某些发展,但陶碗还是作为食器和饮器混用的,没有分离出来单独作具用。汉代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全国各地的日用陶器和墓内随葬器皿的品种与形制,大部分相类同。东汉时,江南已烧造出成熟瓷饮具等器具,这件东汉的陶碗吸收了瓷器制造的工艺技术,既是一件实用的日常用具,又色调绚丽美观,是东汉时的代表性饮具。

2、三国魏玉杯

    这件玉杯,通高130厘米,口径50厘米。为筒体直腹,有圆饼形高足,通体光素,虽无花纹装饰,但切割规整,曲线流畅;又经抛光,富有光泽感,表明雕琢此玉杯的工匠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加上玉杯是由温润洁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故而成为一件难得的玉器珍品。

    用玉石加工成杯,一般不采用雕刻工艺。因为玉的质地坚韧,而通常使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加水研磨琢制而成。为此,制玉不称雕玉,而称琢玉。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魏(公元220-265年)能琢出如此精致的玉杯,实属不易。这件玉杯,当时作为饮食器具,并非是供专用的。

3、北齐白釉莲瓣纹罐

    这件白釉莲瓣纹罐,通高为19.0厘米,口径为75厘米,为一色白釉。腹呈圆鼓形,有圈足,口颈适中,肩有四系,提携时既稳妥,又方便。值得说明的是,北朝时,瓷器还是一种新兴的产品,主要供社会上层人士使用,属高档消费品。尤其是白釉,更是问世不久。其造型、纹饰,虽是仿照汉代的铜器或陶器形制,但作为瓷器,特别是白瓷仍是弥足珍贵。另外,罐上腹部的莲花瓣纹,一般认为是从东晋开始才有的,而见于具上,这还是最早的历史实物见证。在存世的具作品中,它与同类的白釉莲瓣纹罐相比,也堪称是我国最早的盛器具。

4、隋白瓷碗、盘

    这件白瓷碗盘,有五只碗和一个盘组成套件。碗呈杯形,大小一致为圆口,深腹,近直壁,有圈足。盘系碟形,盘径285厘米,其下有三足,足呈圆环状。盘的大小正适合容纳五只小碗,两者十分相配。加之同为一色白瓷,釉色光润,有一种雅致洁净之感。

    史学家认为,我国在隋代以前,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入隋后,北方制瓷业有了发展,目前已发现的隋代遗窑,有很多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它们制造的器件以生活用具为主,当时生产的具有碗、壶、杯、罐等。隋代北方瓷业的发展,为唐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在河南安阳,以及陕西西安等地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可作具用的白瓷器具,如同白瓷碗、盘一样,这些器具都有胎质较白,釉面光润的特点,表明其时的烧制瓷器技术已超越前代。这件白瓷碗、盘的出土,为隋代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5、六朝青瓷耳杯

    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组成,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具之一。杯整体呈耳形,两端微翘,最长口径为15.7厘米。直口斜腹,腹浅,两侧有近长条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无足。托呈浅盘状,较大,亦无足。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胎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质地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釉汁纯净,且有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整体显得古朴敦厚。陶瓷学家一般认为:六朝耳杯,多承汉代陶、铜耳杯,三国、两晋时的耳杯,腹浅、底小,而东晋时的耳杯,两端稍向上翘,南朝时上翘部分逐渐减少,隋唐时消失。结合越窑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等特点来看,这套杯、托很可能是东晋时的作品。这件青瓷耳杯、托,是具有六朝时代特征的越窑早期具的稀世珍品,对研究我国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唐釉下彩执壶

    这件釉下彩执壶,出土于1975年湖南省望城县长沙窑址,属晚唐至五代制品。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窑釉下彩执壶,高21.7厘米,口径8.0厘米,为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撇口,矮颈,椭圆形腹,平底,低圈足;腹的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此相对的一另一侧有长曲形把手;壶身通体彩绘,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重叠山峦图案,画面显得洒脱奇特,颇有变化。整件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使人有拙朴其外,秀慧蕴内之感。 长沙窑产品以具、酒具等饮食器具为主。釉下彩绘,是长沙窑的首创,它突破了以往具的单一釉色,又为以后具釉下彩的发展开了先河。长沙窑釉下彩执壶,在具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唐代壶的造型之多,长沙窑是首屈一指的。

7、唐金银丝结条笼

    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时供宫廷使用的具之一。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存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历时1100余年。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贮器具,用于烘烤饼,以利煎之前将烤过的饼碾成细末。

    金银丝结条笼呈椭圆筒形,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盖面隆起,盖的顶端装饰塔状丝织物。盖的面与沿的棱线,用金线织成小圈,连珠一周。盖沿和笼体上沿均为复层银片,成子母嵌接。笼体的下沿边有四个盘圆圈足。每个足,饰成狮头形,足与笼体相接。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编织于椭圆形长径两侧的笼体外缘。盖与提梁之间,用银链相连。整个笼子,通体剔透,工艺精巧,是罕见的具珍品。

    陆羽在《经·四之器》中,开列的民间28种专用具中,并未提及笼,表明在民间,乃至僧侣、墨客饮,对于贮、炙器具还不甚讲究。而唐金银丝结条笼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具的发展,尤其是贮器具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8、唐鎏金壶门座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具之一。根据同时出土的地宫藏宝《物账碑》记载:"碾子"为"新恩赐物",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宫,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煎前先得将饼碾成末,方可煎煮。碾用于煎用。

       这件碾,由碾槽、辖板、槽身,以及与其配套的碾轮(轴)组成。除碾轮外,其余三者合一,钣金成型,纹饰鎏金。整体呈长方形,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碾槽深34厘米,为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口可平插辖板,辖板为长方形,长20.7厘米,宽3.0厘米。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动纹。槽座整体呈"Ⅱ"形,碾槽嵌于中间。座壁有缕空壶门,壶门间錾饰流动奔马。与之配套的碾轴由执手和圆轮组成,显得小巧别致。执手长220厘米,中间粗,两端细,横穿圆轮中间,以便用手来回滚动圆轮。圆轮直径为90厘米,中间厚,四周薄,边缘有齿口,便于碾碎叶。
    鎏金壶门座碾,为唐僖宗御用之物,所以,显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这件碾一改当时民间碾造型的正方体为长方体,更适应碾之需。而碾加盖,也更符合卫生要求,这也许是宫廷具与众不同之处吧!

9、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具之一。根据同时出土的《物帐碑》载:"槽子、碾子、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以及从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饮器具成于唐懿宗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同时,银匙、长勺、罗子上还都有器成后用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史料表明,"五哥"乃是唐僖宗小时的爱称。罗显然是唐僖宗所供奉。唐时饮,须先将饼炙、碾、罗后,方可煎饮用,罗乃是筛分叶细末用的器具。

    该罗呈长方形,通体高95厘米,长13.4厘米,宽8.4厘米。由盖、罗、屈、罗架和器座组成。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长方直沿,与罗架框子母口开合。盖面錾有首尾相对的两体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罗架框架为上下双层,上层置罗筛),端有方口置屈屉或合)。整个罗子,无论是做工,还是结构、质地,都呈现出豪华气派,不同凡响。它既显示了唐代饮之风的盛行,也说明了在古代上层社会,乃至皇宫贵族中的地位与作用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罗,现藏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博物馆,可算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最贵重的具稀世之宝。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种不科学的养壶法 下一篇漆器茶具有哪些特点?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茶叶品鉴之葵花宝典之一
品鉴茗茶可分为四个步骤、系列:  品茗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开汤品赏,也就是将茶叶先行冲泡,然后再进行...
茶叶品鉴之葵花宝典之二
 尝试味道  茶汤吮入口内,不咽下喉,用舌尖打转两三次,巡回吞吐,斟酌茶的味道,主要鉴赏浓淡、强...
茶人,你应该学会一些品鉴技术-观色闻香
  品鉴茗茶可分为四个步骤、系列:  品茗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开汤品赏,也就是将茶叶先行冲泡,然后再...
品鉴茶叶
除了茶叶的感官鉴别要点之外,茶叶的品种、茶叶的外貌、茶叶的内质等都是要仔细鉴别的内容。1、茶叶的...
大麦茶具有养胃的作用
大麦茶与一般的茶叶不同,是采用五谷中营养物质丰富色大麦制作而成,茶叶不是凉性的,对肠胃没有损害,...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