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奇石奇在艺术奇美
三峡奇石的艺术美经历了一个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阶段。早期的三峡石体积较小,几乎与雨花石难分伯仲,但它小中见大,并以朴拙美见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三峡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中型河卵石,仍以纹理画面著称于世,而且追求惟美模式也成了这一时期的流行时尚。如今三峡奇石跨进第三阶段,它在国内先进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日渐成熟,并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惟美主义取向,开始同赏石艺术多元化的新思潮接轨。
艺术和美不是同一概念。艺术只是美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美学中除了艺术美,还有社会美、环境美、心灵美等等。很多石头看上去很美,却不一定具有艺术内涵。如晶莹剔透的水晶、闪闪发光的宝石。发掘观赏石的艺术美,能够使美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引导赏石活动向更高的层面发展。通过艺术思维去观赏美,不仅能从观赏石中得到美的愉悦,还能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产生良性互动,激发灵感,唤起想像,实现主体的二度创造,使客体由意象升华为艺术境界。艺术美要求石头具有形象性,最好能达到书画的审美效果,这是我们对画面石艺术标准的一个总体要求。
三峡奇石尽管目前尚未取得品牌效应,仍属养在深闺中的石种。但大量事实证明,它就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石。三峡石的卖点和定位就是画面中的艺术成分。它顺应历史潮流,已成为一种极具时代感和艺术美的优秀石种。在同类画面石中,目前至少在以下两点上处于领先地位。
三峡石具有艺术美的丰富性三峡石的艺术风格既婉约又豪放。从中可以发现很多由平行的点线构成的山水景观,俗名“杠杠石”。画面中的山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蜿蜒伸展,可分出近景、中景、远景,极有韵律感。青山绿水中还伴有疏林帆景,成群结队者如水泊梁山,孤帆远景者恰似渔歌唱晚。另一类全景山水更具有缩龙成寸的效果,常常用来表现色彩更为浓重的自然景观,请看宜昌著名藏石家李发军先生的巨型画面石“三峡雄峰”。
此石长2米、高1.5米、厚1.5米,重约8吨,出水时拉断了两根钢缆,后来才用20吨的起重设备将它吊起。“三峡雄峰”左上角形似鹰勾微微上翘,右下角处避雨崖俯身探水。沿石绕行一圈,只见四周全部被瑰丽宏伟的画面所包裹,眼前就像步入了人间仙境和世外桃园。漫游在这种全景画面里,顿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吐纳珠玉之声,舒卷风云之色,充分发挥赏石者的想像力。画面中下部的位置横列着一排变幻莫测的奇峰怪石,就像广西桂林那种拔地而起的山景。这些山殷红殷红的,被金黄的落日勾出一幅幅剪影,“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近景除了山,还有坂坡、草场、流水。茵茵的绿草和坂坡被光线分割,形成丝丝缕缕的暗影。越过坂坡便是河了,似可闻寒玉激扬之声。如果把视线再移向石头上半部,又能得到另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这里同样有山,而且山套山,山山不断,岭接岭,岭岭相环。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云遮雾罩,虚无飘渺,更显得幽远深邃。那些晶莹剔透显得云蒸霞蔚的条带板块,全是硅质的美玉,硬度至少在摩氏6度以上,它表明,这块巨石已整体被玉化了,其中白的是玉髓,绿的是碧玉,红的是玛瑙,整个苍山莽原的宏观世界全由佳色织就。著名作家胡岩为“三峡雄峰”题诗:“造化神工收摄尽,错把天上当人间。”三峡石艺术美的工丽性工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画面构图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意境深邃;二是指天成艺术较为规范,合乎章法,能为艺术界所接受,有较高的类艺术水准。《上海石报》主编俞莹认为:“观赏石主题及样式越是接近艺术品,便越具有升值的潜力。”三峡奇石的画面非常接近人工艺术品,极具艺术表现力,它既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直观物象,又不是完全没有生活原形的空穴来风。而是富有灵性,能为艺术所认知的情感画面或形象。诚然,艺术的本质不是形象,但艺术必须有形象,离开了形象,艺术就失去了载体。艺术中所指的形象不是普通的物象,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普通物象才能构成艺术形象。观赏石中的艺术形象也具有这种典型化的特征,尤其是在意境的生成上更具有一种天籁美,它有别于人工艺术品,也是人工艺术绝对模仿和创作不出来的。现在很多地方都产画面石,但真正符合类艺术要求的却并不多,达到工丽级的更少。一些形象浅露,画面晦涩的石头无法让人引起联想,毫无艺术可言。三峡石的工丽性,为画面石市场提供了样板,规范了画面石的鉴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