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资源开发利用与深加工技术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学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前养鲜-采后处理与保鲜-果品深加工的研究思路。首次把中国特产的天然药石-长安麦饭石应用于柿子贮藏保鲜和加工领域。通过对柿子采后软化机理及控制的研究,经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柿‘GA MS-MA’无公害节能同期保鲜技术”,使乾县“火柿”在产地常温下贮藏保硬期由不到30天提高到60天以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解决了控制柿子常温下软化问题。该保鲜法所采用药剂对人畜无毒害(MS对人体还有保健作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使用量小且方便,成本低,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广大柿区农户或城镇运销中应用,也可较长期为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硬鲜果。利用减压贮藏的原理,提出了减压低乙烯MA贮藏技术,解决了冷藏和气调法投资量大,耗能高而难于在柿区推广的问题。这一技术能显著延缓果实的软化,延长果实贮藏寿命。鉴于中国至今没有集中的,大批量的工厂化柿子加工品生产和销售,虽有柿叶茶的生产,但主要销往日本,国内市场很少见,所以,课题组多年来通过对温度、pH、添加剂的控制,解决柿子部分食品加工工艺中的脱涩难题,研制成倍受人们喜爱的“柿脯、柿酱、柿金钟、柿果丹皮、钙维棉珠、柿酒、柿醋、柿涩饮料、口服液及柿叶茶等十多种麦饭石柿子加工品,产品具有高营养,功能性,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保持了柿子(柿叶)的特有风味和营养,还增加了麦饭石的营养和功能。其中“柿金种”为柿子加工技术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它一改传统柿饼的“黑褐”面孔,具有麦饭石的营养和功效,保持了柿子原有的色泽和营养,其特有的柿子风味更加浓厚,色泽更加亮丽喜人,其加工工艺流程较人工干制柿饼更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市场前景看好。1999年8月10日在西北农业大学科研处主持下,请有关专家对《柿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进行了评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目总投资1580万元,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元,年深加工果品88750吨,治理荒山,荒坡1000亩,解决当地就业人员180人,保证农户副业收入,不仅适用柿子,而且也适宜其它果品加工利用,具有工艺流程先进,科技含量大,商品附加值高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进行了柿子脱涩后保硬剂,保鲜剂的研制,开发出MG、GE柿子保硬、保鲜剂,对未脱涩柿子和已脱涩柿子均有保硬作用。已有少量试销初步解决了脱涩柿果运销的难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