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窑瓷器的胎体
越窑瓷器以其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凝厚,手感滋润,而为人们所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胎土的淘洗与炼制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早期对胎泥的炼制不够精细,在瓷胎中常有沙粒,故呈现出器表不光洁,有小气孔和分层现象。唐代中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升,此时的胎泥炼制十分精细,故呈现胎体细腻紧密,器表光滑的特色。北宋晚期随着越窑烧造技术的退步,其胎土在粉碎、淘洗、陈腐等过程中的不细致,使得器物胎中出现了小气孔,胎体不紧密,器表不光滑,修坯不精等弊病,可见,胎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器物的制作成功是否。

北宋 越窑青瓷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
鉴赏:此收藏品为盖与座两部分扣合组成近手球状的香熏。器型浑厚端庄,通体施莹润的青绿色釉。熏盖作镂空浮雕装饰,镂刻出枝蔓盘绕的锩草和锦纹。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乃越窑精品佳作。此类香熏在越窑青瓷中极为少见,目前仅见于浙江黄岩市北宋灵石寺塔出土和江苏常州武进许家穴出土两例,这两件均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被浙江省博物馆和常州市博物馆珍藏。
越窑的香熏多出于慈溪上林湖、上虞窑寺前,临海许市等著名窑厂,而这些窑厂自五代到北宋时期都承担了钱氏吴越国“贡瓷”的生产,这类“贡瓷”便是历史上的“秘色瓷”,晚唐诗人陆龟蒙曾写出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言佳句以此赞美此类瓷器的特点,而这件香熏即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典之作,极为罕见,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