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西夏瓷器之谜
灵武市磁窑堡镇灵新煤矿办公区附近约一平方千米的荒滩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烽火台,周围散落着鲜为人知的西夏瓷器碎片。这片荒滩,就是神秘的西夏瓷器遗址所在地。这里烧制的瓷器分属西夏、元、清三个朝代,其中西夏时期的数量最大。由此,可以确定是武磁窑堡瓷窑遗址是位于中国最西北的一处古瓷窑遗址,也是宁夏境内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瓷窑。
瓷器在西夏党项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西夏境内缺乏金属矿产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境内只有少量的铁矿,无法生产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西夏人不得不用陶瓷来代替。西夏初期,所用瓷器主要从宋进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提高,西夏中后期,党项人便开始建立自己的瓷器生产基地。煤是烧制瓷器的主要燃料,磁窑堡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资源。同时,煤矿层中含有充足的石泥岩,是优质的制瓷土。窑址旁边的河沟常年流水,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磁窑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了建立瓷窑的三个基本条件。
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城后,把都城迁来,定名为西平府。后来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由灵州迁往银川,定名为兴庆府。此后,西平、兴庆二府被称为西夏王国的东西两京。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后,仍然定都兴庆府。灵州距兴庆府不足50千米,是西夏王国的又一^***、文化中心。因此,西夏大型瓷窑建在灵州,自在情理之中。同时也为中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夏 灵武窑黑釉刻字瓶
此收藏品胎呈灰白色,施黑釉不到底,肩部有一周无釉露胎,小口外翻,短颈,鼓腹似球状。上腹部弦纹两道。其下刻有文字,左起第一行相第三行共三字为西夏文,疑为人名。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由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北宋的制作风格。西夏瓷器制品,现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