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美术交流的意义
原标题:王镛:美术交流的意义
这一主题重点是研究“艺术”这一术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以及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它的影响。包括同一文化中“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同一时期中“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中国古代只有一些具体的画论和画史的记载。《历代名画记》只是叙述了绘画的源流,记录了代表画家代表作品,但是它缺少一个明确的“史”的概念。
随着西方艺术史科学的东渐,中国开始仿照西方的框架整理艺术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系统的中国美术史逐渐完备。西方的现代艺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出现了八五美术新潮。突破了原来“美术”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美术的概念,出现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艺术内涵的变化,语词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
另外,西方“fine arts”通常就指“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等。但是西方现代艺术时期往往用“art”这个词。“fine arts”主要指古典美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从古典转到现代时期。“art”在中国则更复杂,“art”在西方特指美术,西方的“音乐”用“music”,“舞蹈”用“dance”,而在中国,“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等。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语词的变化也不一样。
那么我们交流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去发现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语词的真正内涵,对艺术真正的含义、本旨有一个更确切、更深层的把握。有一篇文章在谈“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这是中国长期搞不清楚的概念。中国早有“写意”之说,最早翻译过来时就翻译成“写实”了。后来接受前苏联的艺术理论,“现实主义”应运而生,被更多地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如果未来我们在编纂世界艺术史的时候,吸收西方与中国的语词和概念,这样的书写才更完整、更科学、更准确。
中外美术交流的意义就在于沟通中西方以及人类精神上的相互理解、补充。语词与概念在艺术史的叙述、论证中都是基本元素。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人类情感的结晶,不管语词与概念怎么变化,在表现人类精神与情感上,艺术是相通的,像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讲的,艺术是唯一的世界性语言。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第一分会“语词与概念”中方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