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乳足炉的演变
日期:2011-08-23 浏览:542次 
明清乳足炉的演变

几千年来,香炉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拜佛、尊仙、焚香之用,时至今日仍是宗教界及民间不可缺少的五供之一。制作香炉的材料丰富、样式繁多,有三足、四足、五足、葱管足、鱼耳、鼓钉、莲瓣、奁形、八卦、钵式、筒式及仿青铜鬲、鼎等式样,不胜枚举。

作为香炉家族中的一员,乳足炉的出现,最早在明代中期,以景德镇及德化窑所产为大宗,器型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明代乳足多为实心短粗敦实。清代乳足中空呈半球状,内侧下端有透气孔,各时期乳足炉的形制变化主要体现在炉的口沿及腹部。早期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底承三乳足。到了万历天启时,变为敛口扁圆腹,下承实心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康熙时,乳足炉的形制基本与早期乳足炉相近,但腹部更显丰圆饱满,器型显得敦重浑厚,到了雍正乾隆以后多呈敛口、圆弧腹、底呈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在烧造工艺上,明代采用垫烧底圈内施釉,足端无釉。清代器底圈内无釉,显洁白胎骨,多有细密同心圆旋文,三足满釉采用裹足托烧。

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家藏康熙及雍正时期的乳足炉,它们形制大体相同,其制作精细,釉色鲜明,气度非凡,从中可以找到不同时期乳足炉形制上的变化。

图1、康熙景德镇祭蓝釉乳足炉:器型为唇口外侈,束颈,鼓圆腹,下承半圆状三乳足,口径25.3厘米,高14.6厘米,足距9.3厘米,炉内施白釉,炉外施高温钴蓝釉,釉面晶莹剔透,像蓝宝石一般,浓艳可人。仔细观察,在釉面下聚集小气泡遍布通体;底足露胎处,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纯净细腻,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但又不失坚致细密,胎体显得较为厚重,整体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炉经过三百年时间,釉色乃保持着明亮清澈而不失深沉含蓄,器型完整无缺,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康熙民间佳器。

图2、雍正景德镇叶末哥釉乳足炉:器型为敛口圆弧腹渐收,底承半圆状三乳足,口径24厘米,腹径27.6厘米,高12.8厘米,足距10.2厘米,内外施鳝鱼黄叶末釉,釉色黄中泛绿似鳝鱼皮,釉面匀净肥厚、失透,起桔皮似的皱纹,并显现出油腻酥光似的古旧腻光,通体片纹交织,粗纹呈墨色,纹路长纵横全炉。细纹开片较短,显浅红色,形如冰裂状,十分光润,精美异常。外底无釉,隐约有旋纹,足端三乳足浑圆饱满,器口施一圈酱黄釉,以示“紫口铁足”。此炉造型淳朴、制作规整、釉色古雅,实属雍正厂官釉之上品。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是漫长而悠久的,从中可以充分说明,香炉是适应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结合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婚嫁喜庆,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宋友范)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办公礼品定制介绍 下一篇紫砂壶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巧之美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明清茶馆:茶馆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信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
明清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
明清官窑中的“孔雀蓝釉”
一、“孔雀蓝釉”简介“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五)
  清代饮茶之习与明代相同,茶具无显著变化,陶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代表,可体现整个时代的制瓷水平。这...
茶道 艺术的演绎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