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电视剧改编获肯定
■改编
增加新人物皆有其出处
东方网7月24日消息:老舍原著《茶馆》的台词总共1.5万字,39集电视剧《茶馆》每集1.4万字,新增加了40多个人,可以用“海泡”来形容。不过,观众看得津津有味,都以为就是老舍先生讲的故事。编剧杨国强说,原著中王利发主动性的故事不多,他加的作料都围绕王利发的三个梦展开。例如王利发藏枪时遇到劫匪,他不经意间掏枪却吓跑了强盗,还落了几锭银子。这段故事既幽默,又让王利发的形象丰满立体,有别于话剧版见谁都请安的奴颜婢膝。“陈宝国认为,王利发能在四九城里开大茶馆,放现在也是个能人,他要是总奴颜婢膝太说不过去了。我觉得他分析得对,我们的改编让这个人物很有力量。”杨国强说,他打小从胡同里长大,对市井人物特别熟悉。而且,他熟读老舍先生的作品,电视剧新增加的人物都能在老舍其他小说中找出影子来。
制片人李功达认为,《茶馆》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现在翻拍名著,要么按观众喜欢的写,最终观众又不买账;要么就太忠于原著,甚至一字不改。这两种态度都不太对。我们采取的措施就像扎一个大红《宫》灯——扎的时候要放开,即改编的态度要开放;但扎的过程中始终不离中间轴,就是原著的魂;扎到最后要回到顶点,即忠实于原著。”
■台词
坚持同期声成功有保证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新版旧版)由于采用后期配音,导致人物口型与声音脱节,播出后效果不佳。此次《茶馆》采用了同期声收音,角色的音形相得益彰,让人看了过瘾、舒服。对此,陈宝国透露,他接演《茶馆》时就立下了两个“霸王条款”,制片人不依他就不演。这两条要求就是:必须同期声收音,演员必须相互搭戏。
陈宝国说,他的经验证明,后期配音演员根本不在状态,演戏时的状态能拉回来20%就不错了。“配音时大家已经灵魂出窍,与角色生疏,即便再找回当初的感觉,也是对演员精神的摧残。所以我坚持要同期声收音,状态、环境全在。”陈宝国还说,在拍摄时不管有没有戏,他都要求演员们站在摄像机后彼此搭戏,帮着对词。他强调这样做可以相互感染、刺激对方,把细枝末节和灵光一现的东西都展现出来,“做戏就是不断营造人为的环境,产生交流才是戏剧的根本。眼光里有没有神,是不是直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茶馆》人物的眼中就总有神。”
《茶馆》中不少经典台词让观众过耳不忘。不少观众指出,剧中很多对白都特别有意思。比如,刘麻子对唐铁嘴说:“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王掌柜说:“早知道尿炕我就睡筛子了。”编剧杨国强表示,老舍先生的语言是提炼了老北京的语言后,加入了文学化元素,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他在写电视剧台词时是直接拿来用,原著的台词一句没丢。
经历了两年搁置期,39集电视剧《茶馆》终于在央视八套和观众见面了,受到普遍好评。昨天,该剧制片人李功达、导演何群、编剧杨国强、主演陈宝国接受本报专访,详解《茶馆》拍摄幕后。主创透露,全班人马将在年底合演一出话剧版《茶馆》,但陈宝国表示自己目前尚缺自信。
剧中爆粗口解气又过瘾
不过也有观众指出,《茶馆》台词有点猛,里面还有京骂。原来,在王利发解救张秀英一场戏中,王利发用板砖痛击施暴洋人,并随口骂了句:我操你大爷的。对此,编剧杨国强说,老舍原著中都是骂人不带脏字,王利发的这句京骂是陈宝国演戏时随口加的,他认为很合理。陈宝国也说,在这个节骨眼上来句京骂很解气,“剧本我看了不少遍,对这场戏很有感触。同院的女街坊被洋人公开施暴,天理难容。王利发整部戏没骂过人,甚至有些窝囊。但在这个时刻他愤怒了,于是顺口来了一句骂,把仇恨全带出来了。”陈宝国强调,他并非展现粗口,而是人物情绪使然,“王利发是文明人,打过人后他也害怕,这点反差挺鲜明的。”
■出镜人物
“唐铁嘴”在溜达中找感觉
在《茶馆》中,钱波饰演的算命先生唐铁嘴让观众拍手叫绝。钱波透露,这个人物虽小,但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钱波说:“我除了详细了解原著外,还到处搜集研究那个年代各种小人物的状态,从网络上下载故事发生时的纪实照片。无论是100年前的前门楼子,还是一个在街口张望的人力车夫,我都不放过。”钱波将自己找到的纪实照片,贴在了剧组驻地的房间里,满满一墙。“没戏拍的时候,我也会穿着戏服,在涿州影视基地搭建的老北京景儿里面来回地溜达。因为唐铁嘴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喜欢到处‘鼠窜’的算命先生。”他说,“在溜达的过程中,我渐渐找到了唐铁嘴的感觉。我还研究出了一套属于唐铁嘴的步伐,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脚跟子不离地、趿拉着走路的德性样。”
认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后,钱波在拍摄时总会带给导演一些惊喜。比如,唐铁嘴身上经常揣着的那把驱鬼避邪用的小木剑,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后,钱波就发挥想象,给其加工成了一个十字架挂到脖子上,跟洋兵后面捡洋落儿。对于这种细节,何群导演特别满意。制片人李功达也夸奖说:“没有人见过唐铁嘴,看了钱波就知道了。”
本报记者王铮
■表演
重塑王利发家犬给启发
演惯了帝王将相的陈宝国,在《茶馆》里由龙变虫——王利发微弓着腰,耷拉着膀,逢人一笑三点头,说话还稍许含混重复,这副模样让60多岁的老观众都不禁赞叹:“宝国不赖,真有于是之的范儿。”
陈宝国坦言,话剧《茶馆》他没看过,所以谈不上模仿。“这次出演王利发,大了说是颠覆以往,小了说是改变戏路,我也下了不少工夫。王利发有老、中、青三个年龄段,我认为老年最重要,对此也有表演经验。声音上,我是刻意说不清,说完一遍还要唠叨一下。这么处理是用了小技巧,表现王利发的情绪和态度,话都绕着说。”陈宝国表示,在形体上他的设计更多。他说学生时代上表演课时,一演老人大家就爱驼腰脚拌蒜。其实老人特别怕显出这些来,心态上不服老,所以老年王利发的腰板总爱挺起来,人倔得动不动也敢摔咧子。等到老伴一死,王利发的魂没了,就过一天算一天无所顾忌了。
陈宝国还说,他常常观察家里养的狗,这给他的表演带来了启发。他说:“都说狗狗的,它的变化很有意思。它咬我老婆了,就夹着尾巴谦恭地看着你。想讨好你了,就摇着尾巴蹭你的腿,表现特别鲜明。这对我在设计王利发的言行举止时很有帮助。”
演员北京籍小人物鲜活
观众普遍反映,《茶馆》中的小人物非常鲜活,都是那么活灵活现。谢钢饰演的秦二爷沉着又大气,张惠中饰演的庞太监可爱又滑稽,崔杰饰演的刘麻子和钱波饰演的唐铁嘴是低智商的油滑,梁天饰演的吴祥子和刘惠饰演的宋恩子是坏到骨头里。导演何群透露,这些演员九成是北京籍,绝大多数都在北京生活过几十年,找他们出演就是因为北京语言有韵味。“我们首先确定了陈宝国这个核心,围绕他找相同年龄段的配角。我敢说这套阵容50年内没人超得过,今后也不会有人敢再拍电视版《茶馆》了。”
■未来
年底排话剧宝国缺自信
制片人李功达透露,《茶馆》主创曾经相约,如果收视率好了,大家就一起拍一出话剧版《茶馆》过过瘾。“我计划让何群导演按照话剧剧本来导,连演五到八场没有问题。演员还是这拨人,关键看宝国的意思了。”对此,陈宝国的回答比较谨慎,他说:“话剧与电视剧不太一样,演员的心态也不同,我演舞台剧会有杂念。”他坦言,于是之是面前的高山,自己没想登到山顶,只是进山挖宝而已。他说:“我对丰碑二字充满敬意,给我氧气瓶也没大用,逾越绝不敢当。”陈宝国说拍话剧《茶馆》是好事,更是难求的幸事,但关键在于自信,目前他还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