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三江县发展茶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日期:2014-08-13 浏览:934次 
柳州市三江县发展茶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的故乡,也是文化的发源地。传统的文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以三江县为例,就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一方经济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探讨通过发展文化,做好“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文化概念及个性

  (一)文化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的过程中,以为载体,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总称。文化包括了叶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通过沏、赏、闻、饮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文化个性

  1、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2、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和谐中向前发展。

  3、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表现出了广泛的实用性,能吃,能治病,能解渴等等。精神生活方面,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彩和文化作品的五彩缤纷以及艺、道等都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4、使用与娱乐的体现

  文化兴起连带出了公益性,的利用已经渗透了多种含义。例如举办文化节,艺表演,文化旅游等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发展简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国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我国著名的药理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描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而解之。”汉朝时期四川产已经初具规模,叶的用途也很广泛,食用,药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饰品。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叶与佛教文化融合。唐朝时期,叶的生产扩大,叶丝绸逐渐传入西方。唐朝圣陆羽撰写的第一部有关文化的巨著《经》,把儒道和文化相互融合。宋代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迁徙要“献”、客来要敬“元宝”,定婚时要“下”,结婚时要“定”。进入现代,叶产业的发展状大为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发展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没有文化就仅仅是农产品,只是一种饮料。没有文化参与的叶买卖,也只是一种农产品交易经济,很难发展成现代经济中的一员,更谈不上走出国门,闻名中外。近年来,在大力弘扬文化,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发展名优、提倡“多喝、喝好”的推动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叶生产、贸易、旅游的发展。如,杭州持续的文化宣传、活跃事活动,赢得“中国都”称号,成为全国闻名的产业强市、文化名城、旅游大市。如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探索脱贫的路子,1989年开始扶持产业的发展,加强叶产区名优的开发,增加农收入。目前,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三江县农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产业区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加强有关旅游文化设施的建没和宣传,建成了一批包含文化内容的旅游景点。如四川永川的“山竹海”、广东梅州的“雁南飞”、福建漳州的“叶博物院”、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叶观光园”、杭州的“梅家坞文化村”等等,都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叶的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2002至2013年,我国叶出口从23万吨增加到32.6万吨;出口金额从3.4亿美元增至12.5亿美元。叶出口增长中,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文化活动,给国外来访者以深刻的印象,名优的色香味品质,提高了名优的信誉。二是中国是一个盛产绿茶的国家,绿茶营养价值和药效价值是其他类不可比拟的,所以中国绿茶的出口量增加较多。三是中国是一个多类的国家,普洱茶乌龙茶等特种类,其品质风味吸引了不少国外客。

  (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发展文化,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国际交流。历史事实表明,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招待贵宾、高级商谈,一般都能以招待。“清一杯”象征着礼诚、纯洁和热情,因此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的普遍意义。

  (五)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首先,弘扬文化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国人历来有“客来敬”、“以会友”的习俗是营造和谐、融洽氛围的重要媒介与载体。第二,弘扬文化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古人说,性俭,“清一杯”是廉俭的象征。历代人提倡以倡廉,在现代不少人也主张“以代酒”。

  实践表明,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而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成功品牌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高端品牌西湖龙井文化的发展模式

  西湖龙井文化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品质-历史文化渊源-人文精神推动。首先是西湖龙井品质好,二是离不开西湖龙井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三是积极的人文精神推动。在杭州数千年的栽、制、饮、艺历史中,人相融,人相育,积淀了极其深厚、独树一帜的西湖龙井文化

  繁荣兴旺的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提升了杭州产业的地位。(1) 与相关的“国”字号科研机构与相关团体云集杭州,在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传播方面起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2) 杭州的楼、梅家坞文化村、龙井山园(以及新兴的龙坞乡村舍)等特色休闲园地的兴起,造就了购品茶、休闲融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3) 以龙井为龙头的杭州业、文化,已经或正在与其他相关产业渗透或融合。

  (二)新兴时尚品牌英国“立顿”文化的发展模式

  1992年,来自英伦的立顿红茶,不仅把自己的品牌卖到了世界叶产量最高的中国,而且在中国通过短短的5年时间后就实现了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业绩神话。立顿的成功,与其准确的定位,迅速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分不开。立顿着力塑造的形象是:立顿不仅仅是叶专家,它同时还象征着一种国际的、时尚的、健康的、都市化的生活方式。立顿把市场定位在年轻人追求快速便捷、光明活力和自然美好的乐趣上。

  五、三江县扶持壮大产业,发展特色文化

  (一)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对地方经济影响效应明显

  1、叶发展历史悠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三江县的高露、北照(今属融水县)、黄土(今属湖南省)很久已前就有一定影响,民国26年开始,每年都有产品销往湖南、柳州、融安等地。50年代,牙已树、高露树被列为广西优质叶种质资源。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新品种“福云6号”,发动农民规模种植叶,开发商品茶。随后引进的叶品种不断增加,产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目前三江县荣获“广西产大县”、“全国重点产县”殊荣,被列为国家叶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部叶标准园建设县、广西无公害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13年,园种植面积14.8万亩,占柳州园种植面积的78.20%,居全区14个城市第二;叶产量1.01万吨,占柳州叶产量的92.10%,占广西全区叶产量约1/5,居全区14个城市中第一。园已成为侗乡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是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2、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2013年叶产值10.0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70.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9%。产业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江县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产业。

  (2)产业发展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目前,三江县有叶加工企业60多家,叶加工厂602家(包含个体户),叶专业合作社60多家。

  (3)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13年三江县叶销售1.01万吨,销售额10.06亿元,占当地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58%。对旅游业及餐饮业等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力就业发展。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较好的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

  3、产业效益日益显现,促进农民增收

  三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全县土地面积24.17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仅2.09万公顷,是柳州市六县中常用耕地面积最少的县,而农业人口35.7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92.1%。自1989年将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利用扶贫开发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种植叶行列,形成了规模种植,涌现出八江、独峒万亩叶大乡和形成布央、八协、七团、思欧、高露千亩叶生态村,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自产业的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3年,167个行政村中150多个行政村种植叶,涉及农户4.8万户,涉产业人员2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比1989年增长11.43倍;农民叶人均收入28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43%。

  (二)特色文化发展加快,区域品牌效应增大

  1、以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逐步形成“文化特色旅游”

  将文化融入特色旅游中,把布央仙人山万亩园、马湾园等打造成集叶采摘、加工体验、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线,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也提高了民众对三江县产业的认知。

  2、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叶知名度

  2008年的三江县首届“廊桥新都杯”王赛,进行了品茶叶产品展销、艺表演、知识互动等系列活动。获奖叶拍卖会上,“大歌仙子”、“冠碧螺春”、“孟江碧螺春”被外地商高价拍下。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三江叶加工企业之间、企业和商家之间的交流。更是让外界了解三江,认识三江叶,提高了三江叶的品牌知名度。2011年的“三江春”文化节,千名侗族姑娘现场炒、打油商、旅客、嘉宾现场品三江,还有上百场精彩的文化文艺表演。成功地将三江叶产业、民族文化、三江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在广西春茶节、“三江春”擂台赛、“广西三春茶”开采仪式、三江春茶奇石文化周等活动中,通过歌、事活动等表演,加强文化交流,为企、农搭建精品研制、品牌打造等交流平台。

  3、以优良的品质为基础,积极创建名优品牌

  通过产业扶持,引进技术,提高叶产品质量和档次,研制名优叶产品。十几年来,三江叶获得中杯、中绿杯、恒天杯、农觉杯国家级别和桂杯、柳杯等区内外名优评比优秀奖以上奖项一百多个。“侗仙牌三江春”、“布央珍红”、“三江春”、“三江红”、“天池绿剑”均在 “中杯”评比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仙人山”、“多耶楼”、“侗仙名茶”等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以及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随着品牌建设的加强,三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4、以叶交易市场为平台,不断提高叶商品率

  拥有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叶交易专业市场,为当地农和各地商搭建良好的交易平台,提高了叶的商品率。同时,通过市场规范化管理、对进入三江叶市场销售的干进行质量抽检等方式,加强叶质量监管力度,保证叶产品的安全上市,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5、以现代网络信息为媒介,继续加强文化宣传

  网络逐渐成为继电视媒体和报纸的第三大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三江逐步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积极推介文化。目前拥有专门叶网站一个,网站发布叶资讯、园管理、供求资讯、风俗人情等资讯。同时,积极在^***官网、农业局网站等进行相应的宣传发布。

  (三)文化面临新形势,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近年来,三江县的文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然而相比于其他高端品牌文化建设,三江县的文化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1、发展规划有待完善,文化参与率不足

  三江叶历史上就有较高的影响力,1989年后掀起三次发展高潮,产业发展规模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但文化发展却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文化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没有组织主导,没有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直到2008年第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才第一次把文化活动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发展逐步得到重视和有计划的推动。近几年,通过区内外举办和自行举办的各类叶评比、文化节、开幕式、拍卖等文化活动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发展模式,宣传、营销的痕迹较明显,文化参与率不足,文化在商品中的渗透和张力不足,难以提升叶的品牌形象。有待继续完善未来发展规划,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

  2、与旅游业结合度不够,结合产品结构单一

  三江是侗族自治县,其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和鼓楼群、风雨桥,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风情和习俗,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富有魅力的“坐夜”表演名声远扬。但在这些产品中却鲜有文化的身影,旅游业的优势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目前只开通了两条文化生态旅游路线,项目较单一。在“吃、住、行、游、购、娱”上,目前只体现在了“游”和“购”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地方文化旅游形象、精品线路、项目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有待建设提高。

  3、宣传力度不足,文化氛围不浓

  利用现有的资源主动加强宣传力度不足,对外辐射力度有待加强。宣传方式与信息技术结合度不够,虽然拥有对应的网站,但是更多的是发布叶资讯,对文化、对当地品牌的宣传不足,对文化活动的宣传也停留在发布新闻信息阶段。文化软宣传不到位,当地居民参与率不高,文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为大众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只有全民拥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文化才能深入生活,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外来的游客,让游客进入当地就能感觉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

  4、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品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三江县叶种植生产与加工,除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外,其他都是家族式种植,作坊式的加工制作,标准化生产管理不到位,不利于产品品牌的建立。叶生产者品牌意识较为淡薄,叶生产缺乏产品细分,产品等级划分不确切;对叶定价缺乏市场调研和分析,常常由主观定价代替市场定价。品牌的管理相对较粗糙,一些品牌叶虽然已经注册并有一定的名气,但地域性较强,与全国知名品牌差距较大;品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理念并被广泛认同,大部分叶交易为初级原材料或者粗加工叶等散装的大宗叶交易,在国内市场基本处于“有名茶,没名牌”的阶段。

  六、找准三江县发展切入点,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一)发挥生态健康的环境优势,打造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生态城”

  三江县无工业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产地环境符合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的要求,叶种植多在土坡土岭上,病虫害发生少,化肥农药污染少,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目前,三江县是全国十大生态产县、全国重点产县和国家叶标准建设县。2013年,通过无公害叶产地认定7.5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茶产地认定0.55万亩。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高叶品质,着力打造区域性的“生态城”,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深挖地方文化历史内涵,拓展文化旅游市场

  发展文化,挖掘文化的历史内涵,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线路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建设相应的文化景点、文化村,提高农的文化意识,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文化旅游商品方面,结合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具、食、画等旅游商品。艺特色表演方面,艺是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观看技艺精湛的艺表演,游人不仅可以了解其中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道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获得美的享受,增加旅游亮点。

  (三)延伸文化发展区域,带动工业新发展

  1、通过提高叶加工技术带动加工业的发展

  目前,三江县叶加工机械设备相对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很多叶产品只能作为原料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湖南、江西、安微、浙江等地的商,其开拓市场、巩固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发展文化,提高叶品质,标准化生产,必须提高加工工艺和生产环境,同时产品检验标准也会大为提高,从带动相应的技术、设备的更新,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促进加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通过发展叶新产品带动工业发展

  文化的发展,将不断提高人们对保健的认识。近几年来,叶消费逐渐走入工业品领域,比如叶牙膏、叶枕头、叶手纸,甚至叶化妆品,越来越多的与叶有关的终端消费品层出不穷。三江作为产大县,大部分叶为中等产品。一方面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叶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另一方面,加大叶终端产品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中等叶就地消耗,彻底改变出售作为原料的粗加工产品这种利润不高的模式。

  3、通过促进叶包装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将对叶包装提出更高的需求。包装将更加环保,包装技术要求更高,而包装材料的健康要求和便于携带,将是未来包装的一个基本趋势,而大包装模式将最终被淘汰。产业规模化发展后,发展链条将带动包装产品工业的联动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兴起。

  (四)研究文化发展趋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促进产业、旅游业、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介了当地的居住环境,尤其是生态叶生产基地的认证,是生态健康环境的最好证明。居住环境对疗养、养老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保健功能的认可,产业的扩大发展,也可以促进叶医药价值的研发,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七、选择适合三江县文化发展的路径,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一)着力打造 “一园一街一台一馆”文化精品,营造文化浓郁氛围

  “品茶”不仅是鉴别的优劣,更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情趣之意。三江文化发展的模式要结合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风景,打造独具特色和风情的“一园一街一台一馆一基地”文化精品。

  1、“一园”:打造一个集观光,叶采摘、加工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园。在园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采摘、炒艺、品茶的全过程;也可以观看文艺表演,还可以亲身体验当地俗,如“打油”等。另外,当地居民都是当地的“活文化”,打造文化园,如果没有当地“活文化”的参与,则会失色很多。文化和农家乐相结合,游客可以在村民家中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饮食习惯等,村民也可以组织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伍进行表演。

  2、“一街”:打造一条以弘扬文化为主题,集名茶研发、品鉴、产品展示销售和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将制品茶、观等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和叶包装、器等所有有关的方面,在这条街上充分展示。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在街上设置各种风格的座、馆,比如散发浓厚文化底蕴的艺馆、环境生态悠闲的座、宣扬时尚文化吧等。在馆中,游客可以亲自做泡茶品茶等,让游客亲身体验文化

  3、“一台”:搭建一个集文化宣传和表演、民俗文化艺术演出的文化舞台。结合文化一条街,搭建一个文化舞台,既可以结合中国节庆文化业,进行文化宣传;也可以结合当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活动,比如“二月二的侗族大歌节”、“侗族多耶节”、“三月三花炮节”等节庆举行与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还可以结合事、艺、道等进行表演活动或者举行文化知识讲座等。

  4、“一馆”:建设一个集文化历史实物、品茶艺、文化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各类叶的历史、形成、制作、品质和与其相关的文化、名人、民间传说、营养价值和保健养生、菜肴、贮藏等知识,还可以建设成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中国深厚文化的认识,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国际标准品牌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叶品质,降低农药残留,严格标准化生产,打造国际标准品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

  1、管理方面:完善从叶种植、采摘、炒制、分类、包装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创建国际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确保区域产业总体品质,提高品牌国内国际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

  2、种植方面:加大对叶种植户(企业)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在种植环节控制叶的质量,同时也保护种植地不被污染,实现生态种植可持续发展。

  3、采摘方面:加强叶分级采摘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企业、农户对叶的品牌意识,提高等级分类和标准化管理知识,为严格叶等级分类和标准化管理打下基础。

  4、加工方面:促进加工工艺标准化。加工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无法适应生产高品质叶产品的要求,达不到国内国际认证标准,阻碍产叶品质的提升。

  (三)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发展强县

  培养文化研究性人才,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引导文化可持续发展;培养叶品鉴师和艺师,在叶行业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知识的旅游人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岗位文化人才,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全民参与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或与其他地区大中专院校联合办班的办法,培养专业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和相关产业的岗位培训结合,进行文化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的历史、品种、具、饮、点、道等一系列知识,增加品茗的氛围和雅意,从而增加文化的内在品味。

  (四)扶持壮大企业,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一个行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是典型的低集中度的行业。这样的行业门槛低,竞争混乱无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区域品牌很难走向全国,更不用说走向国际了。整合资源,扶持壮大企业规模,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高标准化加工制作产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将区域原料优势打造成区域品牌产品,加大宣传,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将区域品牌转化成产业优势,向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创建文化网站和刊物,打造广阔的宣传和交流平台

  1、加强网路宣传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文化的宣传也将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创建一个以文化发展研究、文化保健叶资讯、叶类型及特色、游记文学、叶品鉴等为内容的吧类网站。网站内容丰富生动、更新及时快速,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让网友能够主动并迅速了解文化

  2、促进心灵沟通

  文化宣传如果仅仅停留在参赛、举办文化节等这类“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阶段和各类营销手段,这样的方式虽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却不一定会长久。只有持续的、真诚的沟通和传达才会使人从心里上认同。而一本好书,往往能打开心灵的窗口,传文化于无形,畅经营于无为。创办一本集文学作品、随记、游记、文化纪事、文人轶事等内容轻松的刊物,建立文化软宣传平台,让三江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东省农业科技专家到廉江为茶农.. 下一篇嘉兴章氏茶园再唱梦里水乡歌谣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初级茶艺师教程--茶史篇(茶的发展史)
茶的发展史(起源)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从中国茶叶的起源说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
茶马古道 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云南斑鸠坡茶马古道  曾俊摄 茶马古道旅游已成为七彩云南的亮点  资料图片 重走茶马古道马帮队...
我国棉花加工流通行业发展趋势
进入2010年棉花年度后,在气候原因减产和棉花需求持续存在缺口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棉花价格可以用一...
乔慧:浅淡唐代宫廷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
专访普洱茶文化使者白荣华:在传承中发扬创新
古道、马帮、普洱……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词语,在这次普洱茶马古道节中被重新放大。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