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菖蒲镇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12-11-27 浏览:643次 
岳西县菖蒲镇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菖蒲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岳西西南部,区内拥有美丽的天仙河风景区。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58个村民组,6667户,24570人,其中农业人口220009000公顷,耕地面积536公顷,平均海拔350米,境内群山环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是蕴育优质名茶理想之地,是岳西第一叶大镇,也是岳西翠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多年来,镇党委^***立足镇情,紧紧抓住县委县^***《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契机,狠抓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实施“两品一化”战略,积极做大做强产业,千方百计打造皖西南叶第一镇,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产业兴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我镇最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1年底全镇园面积已达14873亩,其中高标准无性系园4350亩,比例占29%,全镇现有厂29家,其中QS认证3家,叶深加工企业1家(撞钟群松生物有限公司),拥有各类名茶绿茶机械57台(套),叶机制率99%。叶专业合作社6家,专业组15个,年收入过万元农户300余户,2012年全镇产干285吨,产值2900万元,建有良种繁育基地2处,面积50亩,年出圃优质苗500万株,实现叶综合系列产值3100万元,全镇人均叶收入1500元。

  二、产业发展特点

  1、基地发展规模化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扶持下,我镇园面积发展迅速,旱田旱地连片规模建园,2000年-2011年共发展高标准园4000余亩,至2011年底,全镇拥有园14873亩,十亩以上连片规模113片,面积4895亩,占总面积32.91%,其中千亩园1片,百亩园13片,五十亩园32片,基地初具规模,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广大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2、品种选择优良化

  我镇现有无性系良种园4350亩,比例达29%,主要品种有乌牛早、石佛翠、舒早、龙井/43、901、浙农117以及岚里香地方良种,水畈村崔冲组、大塘组舒早良种园亩产值达6000余元,扇铺组岚里香园亩收入7500元,溪沸村冲口片乌牛早园亩产值达4500余元,菖蒲村小垅片901园亩收入5000余元,平均每亩产值高于本地老品种(籽)园1500-2000元,优良品种所产生的显著经济效益充分显现,群众需求迫切,我镇近几年发展园大都是无性系良种园,扩大良种比例,确保农需要。

  3、生产步入标准化

  新建园已做到科学规划,注重生态环镜选择,基地管理严格遵守《岳西县无公害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叶加工执行《岳西翠兰生产标准》,建立食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厂进行了清洁化生产,部分企业还进行了QS认证,加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产品包装规范,标识清楚,生产加工逐步迈向标准化轨道。

  4、管理迈向科学化

  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服务指导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推广叶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种知识,提高了农素质,园科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园施肥得当,培肥到位,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园普遍采用机械修剪,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工环节大多采用了清洁化、标准化工艺操作。叶系列产品日趋丰富,综合品质明显提升,产业实力日趋增强。全镇园平均单产干30公斤,亩产值3500元,居全县之首。

  三、存在问题

  1、园基础条件差,部分园管理粗放,产出率低。目前我镇有70-80年代老品种园6000余亩,除改造一部分外,还有相当部分园树龄老化,土壤板结,缺棵少行,水土流失严重,园管理粗放,单产低(5-10公斤),效益差(1000元以下),制约了产业发展。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镇有大小厂29家,叶专业合作社6家,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力弱,年加工销售干只有500-1000公斤,年销售额达100万元企业寥寥无几,作坊式的更低。这些厂经营分散,急需整合,提高规模,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

  3、园管理成本增加,采摘用工紧缺,制约效益提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非农就业劳动力需求膨胀,劳动力成本上涨,园管理成本大幅增加,2006年每亩园施肥、锄草、修剪、培土投入500元,至2012年需投入1200元,增加了700元,采摘工由2008年50元涨到2012年80元,上涨了60%,且采摘工十分紧缺,有的园甚至出现夏不摘或谁摘谁要局面,影响了效益发挥。

  4、市场营销开拓乏力,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生产规模小,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落后,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弱,投入有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标准低,造成销售渠道十分不畅,利润少,产品积压,企业只好减少生产规模,制约发展。

  5、夏秋茶开发力度小,资源利用率低。我镇拥有万亩规模园,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鲜草产量高,中低档开发潜力大,目前夏秋茶仅限于瓦塘、菖蒲、撞钟厂及绿月公司生产加工,年生产夏100余吨,夏秋茶鲜草资源利用率不到一半,优质鲜叶原料浪费,十分可惜。如推广园夏秋茶机采,开辟低档新品种,增收潜力巨大。

  四、发展对策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住岳西翠兰入选“国宾礼”、“两会专用”的契机,以及叶标准园创建、现代农业叶发展项目的实施机遇,按照“扩园、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原则,狠抓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推进“两品一化”战略,实现菖蒲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升叶综合实力,促进产业强劲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镇园面积达160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园达5000亩,比例达32%,叶龙头企业达3家,标准化厂5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400吨以上,全镇叶产干350吨,产值3500万元,综合系列产值4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00余元。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1)、加强无性系良种园建设,“十二五”期间选择生态条件优越的宜区域新建良种园1000亩,籽直播补植500亩;(2)、实施低产园改造5000亩,搞好品种更新,淘汰无改造价值园,提高园质量;(3)、以水畈创建国家叶标准示范园为标准,以铁滩和老庵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目标,通过点面辐射,示范带动,加强园培肥管理工作,促进我镇叶产业化发展。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继续坚持扶优扶强政策,加快培育2-3个上规模、带动性强、科技水平高的叶龙头企业,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资源,抓好中小厂改造,推进清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强化市场营销和加工技能知识培训,培养竞争风险意识和品质品牌意识,引导组建规范叶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服务带动功能,提高综合实力。

  3、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叶生产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重点推广无公害叶生产、生态建园、科学配方施肥、生物综合防控、园抗灾防冻、机械化采摘修剪加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着力提高农素质,提升园管理水平,提高科技贡献率。

  4、加大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进一步加大争取各级^***支持力度,多方融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产业投入,重点支持高标准良种建园、示范园创建、三品茶园认证、厂QS认证、标准化厂建设、低产园改造项目,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出率,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5、抓好夏秋茶开发,提升叶整体效益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抓好夏秋茶开发,示范推广机械采技术,进一步开发优化产业链,抓好中低档绿茶生产,着力开发新产品,注册新商标,开拓销售市场,提高产业总体效益。

  6、切实作好品牌创建工作,切实做大做强产业。

  (1)、抓好市场品牌管理工作,规范包装、商标管理,清理整顿三无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2)、积极培养营销大户,开展市场营销培训,组建销售队伍;

  (3)、抓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广告牌、农展会、网络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

  (4)、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农展会、推介会、评比会,扩大宣传力度;

  (5)、打旅游牌,把叶推介销售与农家乐、岳西特色旅游观光及文化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开发拉动市场消费;

  (6)、在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开设连锁店、加盟店扩大销售额,提高产品销售收入。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黄山市茶叶出口出现逆市飘红 下一篇景宁召开全县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茶舞的起源和发展
茶舞,即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和内容的舞蹈艺术,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
中国饮茶习俗发展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
中国茶祭风俗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
中国饮茶礼仪的发展史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我国饮茶,从神农...
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隆重举行
“2012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于19日-22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第七届中国厦门国际佛事...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