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茶北引的五个阶段和成就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山东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公顷,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
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70年种植160公顷,成活率达95%.
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公顷,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