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两大场馆展示毕加索珍贵手稿及画作

毕加索画作《格尔尼卡》
腾讯世博媒体联盟前方报道还有一天,备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要开幕了。
在这次世博会期间,人们能够在两个地方欣赏到毕加索的画作:一个地方是世博园浦西片区的世博博物馆,那里将展出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的《格尔尼卡》素描手稿;另一个地方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来自西班牙巴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留胡须的男人》已经开始在那里展出。
在浦西世博会博物馆,毕加索《格尔尼卡》素描手稿被配上了逼真的多媒体音效,循环滚动播放,向游客讲述了战争年代的伤痕记忆。
毕加索废寝忘食绘制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毕加索正在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忽然传来消息: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原本人口只有7000人的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2000位贫民在轰炸当中丧生。
格尔尼卡惨案发生后,震撼了整个世界,同时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的心。隔了几天,毕加索收到了母亲从巴塞罗那托人捎来的信,说离她居住地方只有几米远的一个修道院也被炸毁了,一连几个星期,她的房间里都充满了臭烟,熏得她流泪不止。
这越发激起了毕加索的愤恨之情。他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行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为了创作的需要,他甚至专门去找了一个很大的空房间。当时,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时节,创作的艰辛不言而喻。在创作《格尔尼卡》的日日夜夜,毕加索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着脊梁,穿一条短裤,挥汗作画。
画家说绘画有时也是一种武器
毕加索曾说过自己创作这幅画的心路历程:有时,甚至感觉已经没有力气再进行下去,但是,当听到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的灵魂的召唤,他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后来他也曾在报纸上撰文表示:“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话实际也告诉了我们毕加索创作此画的深层原因所在。
倾注大量感情的作品成就经典
《格尔尼卡》的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只见它怒目圆睁,鼻子猛烈的抽搐着,那夸张的马嘴,露出了短剑般的舌头,正在竭尽全力嘶鸣,马的下方,躺倒着一个手持断剑的男士,他的身躯与他手中的武器一样,已经残缺不全,但那只紧紧握着利剑的手,似乎在表示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誓与残暴决战到底。.
.
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画面中的几位妇女:益而高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着惨死的婴孩,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另一位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持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明眼前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来一位妇女,她那面孔因绝望而变了形,那双痉挛着的双手,似乎在乞求什么,此外,画面中那个表情麻木的牛头那那盏犹如太阳的电灯,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
由于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具体情节,人物器官又有明显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们对这幅画的寓意争论不休,但是对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立场和主题却没有任何异议。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正如毕加索后来所说的:“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
.
上海世博会上的艺术类展品值得期待.
.
我们应该感激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正是由于法国人在巴黎的浪漫创意,在世博会上增加了艺术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博会的展示理念——以新品发明展览为主,从此为世博会抹上斑斓的人文色彩。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方式,从此融入世博。
即将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很多如毕加索画作一样的艺术作品值得期待。比如丹麦的小美人鱼,比如捷克的“黄金之泪”,比如法国馆将展出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凡高的《阿尔的舞厅》以及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和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