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玉石流水线造假水不浅
古玩收藏界“水很深”,珠宝玉石领域一样容易让人“呛水”。各种等级的玉石均可在流水线上制造出来,价格则完全由商家说了算,虚高几倍算是正常的。而若想给玉石商品正名,只要10元钱就可以为它定做一张“权威”鉴定证书。如何辨别珠宝玉石的真伪,目前连专业人士都必须要靠专业的仪器做辅助,由此可见,“天上不会掉馅饼”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忠告。仿古和制假是两大牟利方式从2000年起,包括传统和田玉、翡翠在内的一系列玉石价格持续走高,近十年的涨幅分别有几十倍甚至近百倍。除了市场推广和资源稀缺的原因,行业炒作以及大量资金持续涌入,也是玉石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这也让许多玉石制假的企业和个人看到了“商机”。仿古和制假是目前玉石市场上两大最主要的“混假”牟利方式。去年,“2.2亿元天价仿古玉凳”让江苏省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镇邳州“火”了。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曾明确表示,这款在北京以2.2亿元拍卖成交的“汉代玉凳”来自邳州市,由向阳村的几个小伙子忙活了一年多完成,2010年作为高仿工艺品出手,以230万元卖给了一个外地人。“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了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拍卖了。”汪如棉曾如此表示。事实上,邳州早已成了国内玉石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有超过5万名当地工人从事玉石加工工作。除了以仿古为目标的高端制玉,以岫玉为基石的低端产品几乎占了整个生产量的四分之三。翡翠玉石是造假重灾区长久以来,翡翠玉石一直是珠宝造假的重灾区。动辄几万元的翡翠手镯佩戴后发现是石英染色甚至是塑料加工的案例不在少数。仿品、覆膜、再造、填充、染色……这些原本不应出现在天然翡翠加工流程中的环节,却已经深入到制作“翡翠”的相关步骤之中。“翡翠不像金银、钻石类制品,这本身就不是标准化产品,世界上没有两颗翡翠是完全一样的。”业内专家表示。传统的造假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及人工合成翡翠制品。其中人工合成的说法只在理论上可行,目前美国GE通用公司已经宣布合成了人工翡翠,然而鉴于人工合成的基数和造价过高,因此在市面上还从未出现。至于前两者,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把其他天然矿石变身为翡翠,或将成色较差的翡翠冒充高档产品,在行业内比较多见。在玉石专业人士口中,传统翡翠可以被分为A货、B货、C货、B+C货、D货等不同等级。虽然B货和C货也是真翡翠制成,但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A货才算真正的“正品”。至于收藏,则只属于少数珍品。至于D货,则大多由其他玉质、石料或人工合成的玻璃冒充翡翠。八三玉、南阳玉、东陵石、水墨子等都是常见的被用来制成翡翠的玉石类型。这些玉石的表面被覆上一层戒面,成本价格几乎只有翡翠的几十分之一,通常在十几二十元左右。勿信天上会掉“馅饼”走访上海几家出售玉石的店铺,在问及真假问题时,店主大多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真品,甚至有一位店主拿出了一份与之相对应的翡翠手镯鉴定书。证书上明确写着手镯的重量、尺寸、颜色、折射率以及内部特征,同时配有产品照片。随后,在网上搜索发现,这种鉴定证书少则十元,多则几十元随处可见。其中甚至不乏“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出具的印有“国家认证”字样的鉴定证书。在与其中一位店主的沟通中了解到,类似的证书该店一个月能卖出几万张,其中大多数是为珠宝玉石经销商定制的,对于大批量的订购还能打折优惠。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鉴定证书也不能代表百分百的保障,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冒名机构”参与混淆消费者的判断。网上流传的方法很难在实际情况中做出统一判断。以非专业的身份,仅仅依靠一些理论知识、放大镜、手电筒或是肉眼去识别翡翠,是很难做到一定准确的。即使是具有玉器鉴定和鉴赏相关专业知识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往往也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进行判断,指望通过“小伎俩”抵挡假货,几乎是不可能的。“买者自负”,这是珠宝零售行业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目前还没有办法规避所有造假或掺假行径的阶段,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对所有消费者最好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