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乌蒙绿茶溢香
毕节与茶结缘,历史悠久。
据《贵州通志》、《大方县志》、《平远州志》等资料记载,毕节曾创制出以大方海马宫竹叶青茶为代表的名茶珍品,并形成了流传千古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贡茶文化”。然而这些悠久的茶文化在五年前仅仅存于书本,就连很多毕节本地人也未必知晓。
随着近年来茶产业的发展,政策也加大了对茶文化的挖掘和品牌的打造,依托文化发展产业,形成了“中国贡茶之乡——— 金沙”、“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纳雍”等一系列被人熟知的品牌。
在中国·贵州2011国际绿茶博览会茶艺大赛上,乌撒烤茶摘取金奖。茶文化的挖掘整理被提上日程,各茶区纷纷划拨专项资金,促进文化和品牌的结合。
种种迹象表明,不被世人熟知的毕节茶产业,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
培育壮大品牌 提升综合竞争力
2007年以来,毕节市已培育贵州省著名商标5个,“清水塘”牌及“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茶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银奖,纳雍县、金沙县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贡茶之乡”。另外,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
截止到2013年底,毕节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65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9个;地级以上龙头企业13个(含省级龙头企业8个),规模以上企业18个。
茶叶品牌对经济的推动,为这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城市带来了曙光。
强化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与指导
在贵州省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强劲势头下,毕节市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良种茶树育苗与建园技术、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并组织技术工人系统外出参加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评审、茶艺表演培训与参赛,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在今年初威宁、赫章遭受低温冷冻灾害和纳雍县因暖冬造成大面积茶绿盲蝽危害之时,全市积极选派技术干部深入重灾区蹲点服务、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从而有效克服了灾害天气对茶叶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进一步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
让茶文化更好服务于茶产业发展
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茶产业发展,毕节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富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金沙县石场乡、箐门乡和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还有保存完好的上千年野生古茶树群。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茶产业发展,毕节在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贵州省农委、贵州省茶科所、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帮助下,精心组织开展茶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工作,并融入现代文化理念,把丰富的旅游资源、繁多的民族文化与文化底蕴厚重的茶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服务于毕节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品牌引领、挖掘多元茶文化、注重茶叶多样化的开发渠道等等的毕节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茶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