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大经济 浙江松阳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效益突显
金秋十月,循着悠悠茶香,走进地处浙西南一隅的茶乡松阳,只见一幅茶乡美景在眼前徐徐展现:连绵起伏的茶园中,挥动着手指、埋首于碧绿茶叶间的茶农们忙碌地工作着,蜿蜒的小道上,骑行的游客、写生的画家则用眼、手悠闲地感受、记录着茶园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最早的种植、加工、销售茶产品,到开发医药保健、食品、日用化工、养殖等吃茶和用茶领域,再到如今依托茶园,融入文化、旅游等元素销售“茶休闲生态产品”,一、二、三产联动,色色俱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效益在松阳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一支“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茶产业创业大军的培育成长,在为松阳打造茶产业总部经济奠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茶产业的集聚效应,辐射了松阳周边县市(区)以及全国各产茶大省的100余万亩茶园,惠及四面八方十余省份的茶农增收致富。
十万“常规军”育名茶
11.56万亩茶园,良种率达94.8%,位居全省首位。
在近十万种植大军的辛勤劳作下,银猴、白叶1号、、龙井43、迎霜、嘉茗1号、浙农139、中茶108……等适宜加工成红茶、绿茶、黑茶等茶类的国家级良种先后在松阳落地生根,品种多而全。
早在茶产业发展初期,松阳就注重茶叶的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科技扶持,激发农民种植良种茶的积极性。自2001年以来,良种茶园面积以每年8000亩的幅度递增,至2013年已达到10.96万亩,占全县茶叶面积11.56万亩的94.8%,“良种茶之乡”荣誉名符其实。
良种还需良法配。在实现了良种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松阳借助得天独厚的种茶环境,加强对茶叶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并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的目标,先后制订颁布《松阳银猴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大力推行无公害有机茶种植模式。
——在全县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松阳银猴”标准化绿色农资专卖部,加大对农资的源头监管,保证茶叶的质量;
——对全县所有茶园开展土样测试,掌握土壤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全县有7.1万亩茶园加入到合作社,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综合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降低茶叶种植环节农药残留。
目前,全县茶叶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9万多亩,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达6.1万亩,其中全县已获有机茶认证面积达0.35万亩。种类齐全的品种、良好的品质以及生态的种植模式,为做大做强松阳茶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2年,全县10.9万亩可采摘茶园亩均产值约8367元,茶园亩均效益领跑浙江。
万余“机械兵”巧做茶
市场需要什么就加工什么。这是“松阳茶师”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
从绿茶到红茶、黑茶,从螺形茶到直条茶、针形茶,然后到速溶茶粉……无一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地转变。
新兴镇上安村的刘伟明原来是加工绿茶的好手,自从了解到市场上红茶加工需求量较大的商机后,他就自费跑到福建去学习,回来后经常与其他红茶加工户们相互切磋技术。如今成了红、绿茶加工的“双能手”。
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正荣开发了速溶茶粉产品,实现了茶叶从单纯的“喝”到“用”的转变,在抢占市场先机的同时也掀开松阳茶产业的崭新一页。今年,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又上马了功能性速溶茶项目和茶叶小包装加工项目,进一步拓宽茶叶深加工领域市场。
这些企业的发展变化,正是松阳茶叶加工行业逐步实现由粗散向精深转型的缩影。在这期间松阳积极实施强龙兴农战略,通过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扶持规模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技改提升,引导茶叶集聚加工,启动“茶叶初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等措施,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质量,促进企业走规模发展之路。
目前,松阳已培育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1家,省级骨干茶叶龙头企业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厂5家;有5家茶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认证。其中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建设,次年跻身“2009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2012年在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排位31位。据初步统计,目前松阳茶叶深加工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而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