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六茶外 安然一盏中——安茶探秘
安茶的包装
远山近水芦溪乡
众人皆知安徽祁门红茶名重天下。却不知祁门还有一款几乎被人遗忘的好茶——安茶。
从祁门县城向西南,沿群山环抱的公路行驶,在阊江和历水中下游,离江西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常年雾霭萦绕,土壤深厚肥沃,周围竹木葱茏,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就是安茶的产地——芦溪乡。
安茶曾经名满天下,传说1928岭南的医生以安茶入药,治好了当时广东的瘟疫,从此,安茶被称为圣茶。因为沿海一带渔民喝海水后腹胀,安茶消腹胀健胃的作用很好,所以安茶在广东沿海和东南亚安茶一带一直被作为药茶广为传播。
安茶宜喝老茶,故又称老安茶,又常叫做“老六安茶”。安茶的得名说法不一,约略有四种:
其一、属安溪绿茶之说,由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所提。但此说理由并不充分,赞同者寥寥。
其二、即“安徽茶”简称之说,沿海地区茶行因“安徽茶”不合口语习惯和“徽”字不好认,而简称“安茶”,是解放前曾运销安茶的祁门人程世瑞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此说更是牵强,安徽名茶甚多,如与安茶同期的清代名茶中的“徽州松萝”、“敬亭绿雪”、“太平猴魁”等等,何独将此茶简称安茶,也不可信。
其三、“仿六安茶制法”或“借六安茶之名”。
六安茶历史悠久,唐代以来就为人熟知,到了明代,更加有名。明屠隆《考槃餘事》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明许次纾《茶疏》中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名品亦振于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
明、清徽州商人遍布全国,经营茶叶者众多,他们熟知市场,经营有方,见六安茶如此名头响亮,销畅利厚,将自己家乡所产之茶托名为“六安茶”是完全可能的。
当年祁门有专制安茶的茶号数十家,每家茶号都印有茶票,类似于今天的广告单。安茶票上,都有一大段文字,专门说明茶之由来、功效以及号名、地点等相关事项。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安茶票中,均明白无误地写有“六安”字样。试举几例:
素有安茶第一品牌的“孙义顺”茶票上说:“具报单人安徽孙义顺安茶号,向在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加工拣选,不惜资本。……”另其报单上亦有“六安茶”字样。
“胡矩春”安茶票云:“我华族茶产所在多有,惟我六安茶独具一种天然特质……”;“汪厚丰”安茶票亦云:“本号向在六安拣选雨前上上芽蕊,不惜资本,加工秘制……。”
茶票正文中没有提到“六安”的,仅有少数几家,但在其茶票正文之外的地方,均无一例外地写有“六安贡品”、“六安名茶”等字样,如很有名气的“胡天春”安茶票,就是如此。
安茶票上所写的“在六安采摘鲜叶”之类的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借其名头,以显“地道之六安茶叶”的商贾说法而已。其四、“六安茶”是指此茶对身体有益,可以安六腑。
据今孙义顺茶厂厂长汪镇响先生讲述,此茶始制于1725年,某尼姑庵旁有茶树,因为土地肥沃,每年春季长得很茂盛。庵中妙静师太将茶采下,揉一下后包上溪边的粽叶随便晾晒在石头上。茶叶被晒干后又被水汽打湿,随后再次晒干挂在房中保存。若干年后妙静生病,取来饮用,治愈了疾病。由于疗疾效果很好,庵中尼姑们开始在山上采茶制茶。起名安茶,也称六安茶,意为此茶可安六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安茶的本义应是第四种,茶商在销售过程中更多地偏重第三种说法。
安茶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芦溪乡,“孙义顺”商号创始人孙启明为避战乱到祁门,在芦溪发现了最宜制安茶的原料,遂在芦溪创制茶厂起名“孙义顺”。当时,上年做好的安茶在第二年经由景德镇、鄱阳湖、九江、韶关,运至佛山,再由佛山运到海外。整个过程需要近一年时间。
抗日战争期间,安茶的运销线路被彻底阻断,制作销售被迫中断,最后一批1946年的安茶在1947年销售到广东后便停止生产了,此茶也逐渐淡出了茶界。
时光流转,在普洱茶热过之后,黑茶及各种老茶轮番被炒作,这款药效极佳的老安茶逐渐被重视起来。于是,安茶在各种传说中越来越神秘,六、七十年代生产的老安茶充斥市场,且价格不菲。一时鱼龙混杂,令消费者不知所从。
今年安徽访茶,在质监局的帮助下,我们到祁门芦溪乡孙义顺安茶厂访茶,从而揭开了安茶的神秘面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