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仙”纠误
日期:2010-08-07 浏览:303次 
“琴仙”纠误

近日有缘,能一睹“琴仙”的芳容。

它出自生坑,绿锈入骨。径3.3,厚0.2厘米,重12克。图案和文字虽漫漶不清。但除个别文字外,都能辨识。正面图案为一个仙人抚琴,上端有“琴仙”两字;背面文字是“五绝”一首:“×上按焦桐,宾分一曲终。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首句第一字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焦桐即琴,东汉时有蔡邕用烧焦的桐木制琴的故事,故又称琴为焦桐。

“琴仙”乃选仙钱的一种,是宋代以来的博戏工具。有方形与圆形两类,圆形中又有有方孔和无方孔两种,正面都是“仙人”,背面为一首“五绝”诗,四句二十个字,所以这种选仙钱也称“诗牌品”。我这次见到的“琴仙”,属于无方孔的一种。

在目前所见的各种钱谱上,都找不到“琴仙”的踪迹。余榴梁先生等编著的《中国花钱》,可谓洋洋大观,也没有这位“琴仙”。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上,虽收录“琴仙”诗一首,依然“不见伊人的倩影”。也许过去并没有人见过真正的“琴仙”,或许见到了又因蓬头垢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一首诗传世。《古钱大辞典》上“琴仙”诗的全文是:“膝上按焦桐,宵分一曲终。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

今日真正的“琴仙”现身,实物上首句第一字已锈蚀不清,仅能看出“月”字旁和另半边的下部是“木”字,与“膝”不一样,或是古写,且不作考证;但第二句的第一字,却是“宾”字而非《大辞典》上“琴仙”一诗中所说的“宵”字。尽管实物锈迹斑驳,文字不十分清晰,然而仍能明显看出“宾”字下面伸出的“两只脚”(即一个“八”字),而“宵”字是没有两只脚的。过去有些钱刊或作者,往往引用《古钱大辞典》上“琴仙”一诗,以讹传讹,如今有“琴仙”出面作证,可以纠正前人之误,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

“宵”字意为夜间或通宵,仅有时间概念,没有具体对象;而“宾”字明确是指宾客及朋友,面对宾朋抚琴,从而引发感慨更合乎情理。在一曲终了以后,宾朋纷纷离去,不由想到这些人中谁是知音?一个也没有。真正的知音唯有“明月与清风”。这充分反映了“琴仙”的清高、孤傲和内心的无奈。看来这“琴仙”就出生于北宋末年,那时奸佞当政,朝廷^***,借诗抒怀。似乎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琴仙”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却是真实的历史,它记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及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值得重视和研究。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世界上的第一张纸币 北宋益州“交.. 下一篇元朝钱币现身鹿西岛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品茶有滋味
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
一壶好茶一段时光
茶,是云南极普遍的普洱,普洱自有一种不虚浮的沉香,在老人们的杯里,不知不觉就把尘嚣挡在杯外,兀自...
无比风雅在饮茶
有人可能会觉得谁没喝过茶,谁又不会喝茶呢?其实不然,喝茶的人虽然多,但想要品出茶中滋味,不仅要了...
边茶有情
今之边茶,不再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专属饮品,还多了从砖茶变身为“茶砖”的新颖装饰品—&...
中国人品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