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大师陈贻谟
陈贻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尽管在淄博知道他名字的人不是很多,但在淄博乃至全国陶瓷工艺美术界他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师陈贻谟出身于传统陶瓷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陶瓷艺人,受家庭的熏陶,陈贻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触陶艺,几年下来,已完全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新中国解放后,陈贻谟进入国营陶瓷厂当了一名工人。他开始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汉唐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对比现代造型艺术的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有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
1958年,陈贻谟有幸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开阔了眼界,受教于著名图案专家。副院长雷圭元和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祜教授,他又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更多的不足,在这里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好学,他进步很快,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1964年,周总理把他设计的竹节盖杯作为礼物送给了索马里国家元首。
改革开放以后,陈贻谟进入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张衡、祖冲之、孔子、蒲松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内外陶瓷艺术界的关注,他的作品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有8件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还有11件作为珍品,收藏在全国一些大型博物馆中。1993年,陈贻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特殊津贴。
有了大师头衔后的陈贻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他开始改变他的艺术风格。1989年,已是56岁的陈贻谟开始致力于黑陶艺术研究,他在黑陶艺术中追求现实主义的结合,利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创作中。现代艺术雕塑流畅的线条,抽象的造型,更能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与个性。陈贻谟的黑陶作品整体造型夸张,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巧妙地融入现代感非常强的外形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黑陶凝重浑厚的质地材质美感,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作品《衡》可以称为他近期的代表作:环绕太阳的地球和月球旋转于一条水平线上,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三个抽象的圆,一幅和谐的图案,构成了他对人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