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窑和烧成技术的进步(公元220~589年)
日期:2011-10-16 浏览:475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窑和烧成技术的进步(公元220~589年)

自东汉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迭起,全国南北处于^***割据的相互对峙局面。江南广大地区因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故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纷纷大批南下,为了繁荣经济和生活需要,农业、手工业和陶瓷业相继发展。北方地区的陶瓷业处于萧条境地,远不如汉代发达,大都生产些质量差、火度低的粗陶器和铅釉陶,对于窑炉的改进则更少,仍是沿用东汉时期的圆形馒头窑。相反,南方的陶瓷业则日益发展,对龙窑结构有较多改进,浙江省文管会和上虞县文化馆在上虞小仙坛发掘的三国时期的龙窑如图1所示。窑身全长为13.32m,宽2.1~2.4m,由火膛、窑床和烟道三部分组成。火膛系半圆形,长80cm左右,炉坑比窑床面约低42cm,火膛与窑床之间有一垂直的粘土墙,厚为11cm,窑床长10.29m,其中前段较宽,后段渐渐缩小。倾斜度前段为13 °,后段为23 °,底面铺有砂层,两边窑墙用粘土筑成,高30~37cm,窑顶为半圆形拱顶,用粘土砖坯砌成。窑床与烟道之间有一堵粘土矮墙,高仅10cm。此窑的前后段倾斜度又和战国、东汉时期的龙窑相反,后段的倾斜度都比前段的大,所以烧窑时抽力大,火焰流速快,只有靠筑此增加窑内阻力,减少抽力,因而此墙又称"挡火墙"。后面靠近窑尾处有五个高约15cm的粘土柱,柱间有6个排烟孔,这样的设置显然是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之用。由这座龙窑的结构分析[26],与东汉时期的龙窑相比,其窑身加长,窑的装烧量增加。窑身前宽后窄,有利于陶瓷烧成。缺点是窑身的倾斜度前段平缓,中段下凹,后段突陡,对烧成不利。因窑身短,前段坡度又小,抽力不强,温度不易上升;后段由于坡度过陡,抽力大,火焰流速过快,窑内后部负压过大,不得于升温和保温,故只好用挡火墙和排烟孔来调节,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龙窑结构还在探索和改进中。

从上虞帐子山三国、晋代瓷窑遗址的瓷器残片分析,前者还原比值为0.8,显气孔率为1.05%,吸水率为0.45%;后者还原比值0.77,显气孔率为1.06%,吸水率为0.5%,说明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又上虞西晋元康七年墓出土的越窑双系瓷罐,经测定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由此可以说明,三国、两晋时期的瓷器质量已基本上达到现代瓷的要求,也可证明自东汉后期到三国、两晋时期,已烧出致密程度上合乎瓷器质量水平的产品,无疑这与这一时期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浅谈中国字画的悬挂方式 下一篇厦、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窑和改..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明清茶馆:茶馆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信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
中国茶艺外传的两个方向、两种遭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茶叶和饮茶方式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其中又以...
精致大气,两节茶包装南北有别
高金典(左)在成都考察市场,与茶友全国著名的茶艺师交流茶叶包装看法【核心提示】  一句“三分人七...
北宋时期:黑釉茶盏
这件北宋黑釉茶盏,为建窑产品。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为敝口、斜壁、圈足,且胎质...
三国时期:玉杯茶器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玉是“石之美有五德者”,认为玉有五个特性。《辞海》说: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