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和书法散论
世界是多彩的世界。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们对色彩作出许多哲学的、伦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及系统存在,并对应地用红、白、青、黑、黄与之联系起来。并把季节、方位、五味、五色等和色彩联系起来,如:春——青,夏——红,三伏——黄,秋——白,冬——黑;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等等。
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帝王对色彩都有某种偏爱。相传,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秦始皇以为自己是水德而得天下,故他崇尚水的对应色——黑色。汉高祖从南方起兵,规定制服尚赤。而且汉代规定以各种颜色的冠服和印绶来区分官阶的等级:即皇帝赤绶,相国绿绶,公、侯、将紫绶,九卿中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二至四百石黄绶,百石绀绶。南朝以白帽子为尊。隋文帝时百官穿黄袍。唐代除了皇帝可以穿黄色衣袍之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宋代以紫为贵。清代以黄色为至高无上,一纸黄绫圣旨,将使百官跪倒。
历史舞台的色彩演绎如此,而艺术世界中的色彩又是如何呢?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儒学,以“中庸”、“中和”为标准,强调一统、整齐划一的美,发展个性则是离经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这样,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选择黑、白、灰。黑、白、灰是复色,是中性色,与其它颜色相结合都不会发生冲突。“洗尽铅华,卓尔名贵”,是我国传统的崇尚释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写照,因此,代代相传,起主导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们的心里和环境中不自觉地沿袭下来。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小者连中国的围棋,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被认为是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一段时期曾排斥缤纷色彩的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则更是黑与白的王国。除了皇帝御批点朱之外,任何人使用颜色书写则将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是不正经的野狐禅。
中国人偏爱黑白艺术,更喜爱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书法家们将自己的炽热情感,通过高超的书写技法,以黑色的笔画线条倾注在一张张洁白的纸上,使观赏者如痴如醉。这种黑白艺术,外国人则很难理解,真是“心中妙悟,难与外人道”也。所以,王羲之一篇《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为书圣。张旭、怀素的草书,则被认为是“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则被称为“颜筋柳骨”。张芝则被称为“草圣”。赵孟钤虮怀莆?吧舷挛灏倌辏?莺嵋煌蚶锞傥奁淦ァ钡囊淮?榉ù蠹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