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与泰国的瓷器贸易
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由泰族为主体的民族组成的国家;泰族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至迟在公元初已定居于泰国北部。泰国陶瓷业与中国的陶瓷业有着历史联系,早在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就已从云南传入泰国。汉代开始我国丝绸和陶瓷开始传入泰国。考古发现在泰国出土的陶瓷主要是中国长沙窑器,近年来也出土了一些越窑瓷器,如在马来半岛苏叻他尼州的柴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大量残片,其中有越窑钵,证明了这一点。

泰国瓷器
明清时期,瓷器是中暹海上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仅公元1626年就有4艘从福建起航的商船满载瓷器到泰国。据1698年6月28日的一项备忘录记载,一个北大年的中国人自中国携带了108200件瓷器到泰国,其中有奶油深盘、细盘、大盘、大细碗、小碗、酒壶、有把壶、盐碟等等。泰国人把湄南河出海口的水域称为“海底陶瓷博物馆”,这里已多次打捞上各种中国瓷器,附近的居民除捕鱼外,就打捞瓷器及其他物品出售。
泰国海底考古专家沙扬帕叻沙彻特先生在《从泰国湾打捞的商船对13—16世纪古瓷的研究》的学术报告中谈到,北大年、那空是贪玛叻、帕塔耶等地都发现了中国历代古瓷,包括明清时的德化瓷。尤其到清朝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中暹贸易有了新的发展。据达信朝以后访问暹罗的首批欧洲人之一克劳福德(John Crawfurd)估计,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每年约有222艘中国帆船(平均每艘为200吨)在南洋从事贸易活动,其中航往暹罗的占89艘。
中国出口到暹罗的商品不仅是一些供王室和贵族使用的奢侈品,更大宗的是一般民众买得起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如罐、坛等陶器,粗瓷杯、碗、盘等瓷器,即使碎了还可以用来镶嵌图案、装饰墙壁,还有普通的本色布、丝织品、纸、伞、玩具、砖瓦、茶叶,暹罗红木乌木做成的家具,蜜饯、糖果、腌菜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