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石转变赏石观念
日期:2015-05-24 浏览:109次 
彩陶石转变赏石观念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崇尚单色调的,老子的一句“五色使人盲”,似乎为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一个色彩基调。历代文人士大夫在彩色面前望而却步,如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陶器,至宋代的青瓷,主要是单色调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是单色调的,水墨画、书法是单色调的,纵然被称为彩陶之陶器,实际也只有黑红两色;汉代彩绘陶、漆器也主要为黑红两色。不少清高的文人士大夫轻视民间艺术,鄙视之语形容为“大红大绿”,也主要为两种主色调。唐三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唐三彩的美学理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另类,但三彩,主要也是以绿、黄、白为主色调的。

  此外,中国书画艺术中,绘画追求“形”,书法追求“体”,笔墨在“形体”中追求变化之趣味。从晋唐开始,当中国传统的有专业水准的书画家,或仅是业余水准的书画家,作为赏石主体开始赏玩奇石时,追求奇石的单色调,追求奇石的形态、形状之变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赏石理念之追求。所以,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总结前人的赏石经验,提出“皱瘦漏透”四字赏石要诀,就成为了以后历代文人赏石家们的“金科玉律”,这种古代的赏石法则,一直流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故笔者把从晋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赏太湖石、灵璧石等古典名石为主流的赏石时期,称之为“古典赏石文化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开始,随着广西红水河里的彩陶石的出现,吸引了一批来自台湾地区的赏石家。当代的台湾赏石家们经济相对富裕,且受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流行玩水石的影响,他们一见到色彩缤纷的彩陶石就情有独钟,以商业目的批发彩陶石、炒作彩陶石,故早期出水最精彩的彩陶石,大都流入台湾奇石市场。新世纪后大陆经济腾飞,台湾经济止步不前,早期出水的精品彩陶石又开始回流。

  假如我们写当代赏石史,台湾地区赏石家带来的赏石新理念,无疑为中国内地两千多年来的赏石文化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可惜,台湾赏石家们赏玩彩陶石,仍以商业目的、娱乐目的为主,他们大多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思辨。他们引发了柳州奇石市场的形成,他们推动了大陆当代赏石文化的发展,但他们没有介入中国内地当代赏石文化理论的建设,仅留下赏石的一个“商业符号”,令人惋惜。不像瑞典古文物学者安德生,1921年在中国河南发现仰韶文化;1924年在宁夏发现马家窑文化,借助发掘带回国的文物,写出一批批考古论文,享誉世界考古史。

  彩陶石,原称马安石,产于柳州合山市马安村红水河十五滩。以硅质粉砂岩或硅质凝灰岩为主,属沉积岩。因石色有翠绿、墨黑、橙红、棕黄、灰绿、棕褐等色,如彩色之陶,故被形容为彩陶石,后这一名称流传开来,约定俗成,彩陶石才成为正式名称。古代名石如太湖石、灵璧石主要以产地命名,奇石以工艺美术品命名,是当代赏石文化的特征。后类似英国雕塑家摩尔雕塑作品的一种奇石被人命名为摩尔石,也延续彩陶石命名之先例。彩陶石类中,还有一种水洗程度更佳,石肌近似瓷器彩釉釉面的又被称之彩陶石中有一种纯绿彩陶石,境界更高,更为名贵,如今佳品都要数万数十万元一块。但目前绿彩陶石赝品众多,都是块状原岩切割打磨抛光而成,价格仅值几百元一块。台湾回归的早期彩陶品精品,通常都要十万元以上一块。

  从传统赏石崇尚单色、形态,遵循“皱瘦漏透”的赏石要诀;到当代赏石崇尚“形质色纹”的赏石理念,彩陶石是引发当代赏石文化变革的标志性石种。相对于古典赏石文化时期,现代赏石文化时期是从赏玩彩陶石开始。相对于赏玩单色奇石时期,当代赏玩彩色石时期以彩陶石出现为坐标(雨花石属另类小卵石除外),彩陶石的打捞出现,意味着具有两千多年的中国赏石史进入了一个赏彩石的新时期,进入了一个以“形质色纹”为赏石理念的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故收藏彩陶石,不仅仅是收藏一种奇石,更是收藏奇石的一种新观念、新思想、新美学、新文化,意义深远。

为彩釉石、彩玉石,但因彩陶石名声更大,淹没了其别名。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河道中的鸳鸯奇石 下一篇奇石散谈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茶经白话解释:五 之煮(煮茶的方法)
原文: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1)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土娄],状...
茶经白话解释:四 之器(煮茶用具)
原文: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1)。凡三足,古文书二...
茶经白话解释:三 之造(茶叶采制)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
茶经白话解释:二 之具(茶叶采制用具)
原文:粂(1):一曰篮,一曰笼,一曰[上竹下吕](2)。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负以采...
茶经白话解释:一 之源篇
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合抱者,伐而掇(duo,采摘)之。...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