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仿”识破伪古玉画皮
日期:2014-06-04 浏览:168次 
“三难仿”识破伪古玉画皮

  伪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包括两种,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响下,不以营利为目的,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二是为供应市场需求,以获利为目的,参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对于这样的玉器,我们该如何辨别呢?

  笔者认为,对于古玉难仿之处,如果我们能熟知并能予以破解,就能成功地分辨出真假古玉。伪古玉,主要有三个方面难以仿得真、像。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为什么伪古玉“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呢?中国玉器发展史告诉我们,史前玉工对玉的碾琢,不仅是极其严肃认真的,而且肯定是怀着虔诚和崇拜的心态去工作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玉器,才有了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纹、兽面纹玉器。后人在仿制这些时期的玉器时,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二、纹饰可仿工艺不可仿。

  纹饰在玉器碾琢中的作用,不仅反映了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希望追求,还起到对玉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在传达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增加了玉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神人纹饰、兽面纹饰,汉唐的飞天纹饰,历代的龙凤纹饰,还是元金的春水秋山,明清的花草纹饰、诗文图案,无不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愿和审美情趣。古代有权势的人们将自己的希望、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玉工在玉器上予以反映,如果玉工的碾琢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会对玉工作出严厉的惩罚。仿古玉工们只能按图索骥,但却不知道“骥”的体力、脾性等。

  三、沁可仿内沁不可仿。

  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及其他化学成份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的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色彩,这就是沁。伪古玉的制作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于是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者有关原料通过一定工艺手段做^***工沁。

  根据专家们了解和描述的伪古玉沁色法,结合实物观察,人工沁色大致有以下数种情况:①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②浓色重染,过于鲜艳;③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④着色处过巧,令人质疑;⑤沁色浓淡均匀,缺少变化;⑥沁色有斑点脱落现象;⑦专在绺裂处沁色;⑧凡是稍浓的琥珀色沁,其下均有疏密不等的人工坑点。沁色,不管是鸡骨白、黑漆古,还是琥珀色,无外乎是褐黄、黑、白等色彩的变化。人工染色法,无论是使用浸色法,还是烧烤法,都是“急功近利之作”。

  以上三点,既是玉工仿制的难题,也是收藏者辨伪的着力点。我们只要坚持“三多”,即多摸实物、多看书、多总结实践,是会走出伪古玉为我们设置的“迷魂阵”的。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东周玉器纹饰鉴赏 下一篇吴元全:慧眼拓宝妙手琢玉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鉴茶之美:“开汤审评”识好茶(一)
    识别茶叶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通过品尝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就是开汤后,...
“三查二看一品”选购优质普洱茶膏有妙招
普洱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曾被乾隆皇帝作为国礼馈赠英国使臣,至今仍珍藏于大英博物馆之中。...
喝龙须茶可降“三高”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把玉米须扔掉。其实,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
清代雍正斗彩“三友图”瓷壶
规格:高13.9厘米腹径10.6厘米出处:品味清香:茶具年代:清质地类型:瓷器功用类型:茶具栏目关键词:明清茶...
选普洱的“四大原则”和“三好”
普洱茶是知名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前几年,普洱茶成为人们谈论最多、争相购买的产品。这两年,普洱茶的热...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