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好的款识应具备的特点
日期:2014-03-27 浏览:676次 
紫砂壶好的款识应具备的特点

好的紫砂壶款识应具备以下几点:

   (673426)印章大小要适宜

   用印钤款,理由视作品的大小而相应配置。倘若几人合作,几人的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曾说用印宁小勿大,大则不雅,此说有一定道理,也不尽如此。我曾应吕尧臣之嘱作“尧臣陶艺”一印,拟战国玺意,与其代表作“玉玺壶”底一般大小,钤之于壶即为一巨玺,匠心独运,非常巧妙。因此制作者如能多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印章,用起来方能得心应手,恰倒好处。

   (2)印章形式要善择

   印式变化有姿可与整体作品的艺术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钤在壶上则相反,一凹一凸)外,还有半通形、瓦当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种印面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时钤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需择不同的印面形式。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程寿珍喜用一方圆中有方、方中见圆的“冰心道人”印,钤在其作品“掇球壶”上,浑然一体,如见古佛之容。

   (3)钤压位置要得当

   一般用印在底部,盖内,把下。如用在壶的明处,尤其要审查位置。用得好,可以起装饰作用,活跃振醒,得画龙点睛之妙。有心者不妨一试。

   (4)风格要协调

   一般来说工细精致的作品,宜用娟巧秀丽的印章;朴实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犷老辣的印章;端庄稳重的作品,宜用方新购买的开壶方法正平稳的印章。制壶名家王寅春常用的名印“王寅春”,得汉铸印神韵、残缺自然,通力巧妙,钤在其作品上,印虽小却显得雍容大度。顾景舟先生所用“景舟制陶”一印,线条不粗却刚劲饱满,恣意纵横而错落有致,确是大家风度。现在有不少人喜用一种四平八稳、粗细、深浅一致,工艺化的印章,且不问作品风格是否相宜,看后使人很腻味。

   壶的造型与提名也可用风格相应的印章来匹配。“秦权壶”,可用有“田”框的仿秦印、半通印。“汉瓦壶”可用仿瓦当印。“集玉壶”,可用仿切玉印。壶身装饰性强的可选用乌虫篆印。

   壶的风格,随人而异。揣摩用印,也要相类而施。用印也是创作的一个部分;要一并构思,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价格相差百倍 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这点往往为创作者所忽视。

   用闲章应与作品寓意相合。青年壶艺家吴群祥其居曰“草木居”,寓草木有情。“草木居”一印为篆刻家马士达先生所作,钤之于壶,脉脉传情,耐人寻味。

周敏 葫芦壶 “梅石双清”印章落款

   (5)钤印轻重要适宜

   钤印时应注意平整,用力均匀,不可深浅不一。由于印的形式与风格有异,作印者用刀深浅不一,钤印时也应恰倒好处。有的不一定要钤足,有的却非钤足不可。清代篆刻名家陈鸿寿(号曼生)设计的壶式,寓巧与拙,古朴而又幽默。杨彭年制作,底钤“阿曼陀室”一印,钤足后方显得雄健朴茂,运刀犹如雷霆万钧,金石味十足。

   (6)印章制作要考究

   紫砂壶款识所用印章的制作者有印人,也有不少民间陶工,优劣悬殊。现在紫砂壶陶有了很大发展提高,款识的艺术水平往往还不及古代的。“王南林制”、“杨彭年造”、“阿曼陀室”这样精彩的款识现在见不到。究其原因,作印者是篆刻名家,也懂得紫砂壶一二,制壶者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也懂篆刻一而。因此我们现在的紫砂壶作者也应该懂点篆刻,有条件的应请印人作印。

   因为紫砂壶款识的用印往往是专门性的,深浅与用力也应尤其注意。作印者应着眼于钤压在紫砂壶上的艺术效果。

   总之,紫砂壶款识是古印陶的延续,属于篆刻艺术的范畴,也是紫砂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作品,款识不好,不是好作品;一把壶,款识不好,不是好壶。造型、泥料、制作、款识、烧成具佳,方为上品。

 

Tags: 紫砂壶 具备 特点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梅子韵缘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紫砂壶款识与古代印陶相比的特点 下一篇如何清洁紫砂壶内的茶山和水垢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时大彬款紫砂三足盖壶
时大彬款紫砂三足盖壶1987年,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瑞峰夫妇合葬墓出土。从...
蒋德休紫砂婴戏壶
蒋德休紫砂婴戏壶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
朱可心紫砂云龙壶
朱可心紫砂云龙壶云龙壶高9.1厘米宽12.4厘米现代朱可心此壶是朱可心1951年前后的作品。他一生做过许多...
明代紫砂汉方壶
明代紫砂汉方壶 明代晚期,人们在收藏上兴起了一股“时玩”风。收藏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收藏古董,而是...
朱石梅紫砂壶作品柱形方壶
朱石梅紫砂壶作品柱形方壶清-柱形方壶,通高13.5cm,方口纵6.5cm、横6.5m,朱石梅制,南京博物院藏。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