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我国茶树栽培技术发展回顾
日期:2012-09-17 浏览:1836次 
20世纪我国茶树栽培技术发展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树的国家,是树的发源地。早在唐代,我国饮文化、种技术及叶生产贸易已开始向外传播。到20世纪末,树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有58个国家种,种植面积达250万hm??2,产近300万t,出口量达120多万t。其中,我国园面积110万hm2,年产68万t,出口量20万t,有近亿人从事叶生产、经营。叶已成为全球消费者最受欢迎的饮料,业已发展为世界上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行业,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20世纪,尤其是后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业取得持续迅速发展。期间,在叶科技工作者与叶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了我国树栽培技术的进步与叶生产发展,繁荣了科学,提高了经济效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叶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叶生产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 第1阶段(1900~1949)为华衰落时期清光绪末年后,国内连年战争,^***苛政重税,农辛劳利微,园荒芜,叶品质下降,竞销实力日衰。先后在南京创办了"江南植公所",在湖北羊楼洞、安徽祁门、浙江上虞、湖南高桥、福建福安等地兴办叶示范场或改良机构。提出"中国业复兴计划",实施改良新法,创办刊物,出版《种法》等专著,宣传科技知识等。后又在福建武夷山建立了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叶研究所,进行内容广泛的试验研究与技术推广,但因政局^***,社会封闭落后,仍扭转不了当时全国叶产销急剧滑坡的形势。使1949年全国(包括台湾省)园面积仅存15.5万hm2,产5.12万t,叶出口2.17万t,跌入中国叶史上最低谷。??

2.第2阶段(1950~1979)为华恢复与发展时期由于^***重视,积极扶持叶生产,恢复和新建了试验机构,叶科技开始复苏与发展,组织农垦复荒芜园13万hm2,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低产衰老园20万hm2,在丘陵山坡地开辟集中成片的水平梯级园或等高条栽密植园53万hm2。同时陆续兴办了300多个大型国营场,建起了几百个商品茶生产基地,建立了叶出口生产体系,从而改变了世纪之初区零星、分散、衰老的面貌,促进了全国叶生产的不断发展。1979年全国园种植面积已达105万hm2,叶产量27.72万t,出口叶达10.68万t,分别是1949年的6.8、5.4、4.9倍。使我国叶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STBZ〗第3阶段(1980年以来)为华振兴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叶生产和科技都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在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向市场,产销见面,极大地调动了农的积极性,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叶供不应求的局面,开始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这阶段,我国园面积稳定在110万hm2,由于园结构改善和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园单产,并改善了叶品质,从而使叶总产量和产值得以增加。按采摘面积计算,由1980年每公顷351kg提高到1997年的705kg,增加一倍多,说明园种植质量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叶加工也逐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叶商品范围扩大,名优产销两旺,丰富了叶品种,繁荣了叶市场经济。1997年,全国名优产量达10.7万t,产值41.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产量和产值的17.5%和48.4%1998年全国叶产量达66.5万t,出口量为21.8万t,比1980年分别增加118.9%和101.9%。随着产销量的增加,华的世界地位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园面积之大,叶品类之多及树资源之丰富,均列世界产国之首。我国叶产量与年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

二、我国树栽培技术的变革??

20世纪我国业的衰落与兴盛,除^***经济因素外,与叶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树栽培技术是业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近50年来,重点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改善叶品质等方向进行研究与实践,使树栽培技术不断进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从而促进我国叶生产的持续发展。在众多栽培技术中,低成本、高生产力栽培技术和"南北引"的成功对推动我国叶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低成本、高生产力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高效益和低成本的栽培技术一直是20世纪我国树栽培所追求的目标,并在园土壤肥料、种植密度、作业机械化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土壤肥料是树生长的基础。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园肥料主要施用农家有机肥,如畜肥、厩肥、垃圾、饼肥等,种植绿肥改良土壤。随着化肥工业的兴起,氮肥施用量逐渐增加,叶产量上升较快,但使园土壤理化性状劣变,土壤逐渐退化。直至80年代后期,通过区土壤营养背景值调查,根据树吸肥特性研究,提出了氮、磷、钾三要素配方施肥和增施微量元素(如锌、镁、锰、硫等)的技术,研制生产树专用复合肥,推广园平衡营养施肥。近几年为保护生态环境,改良园土壤理化性状,又大力提倡施用农家有机肥和生物有机商品肥,增加树吸收利用率和提高土壤生物肥力,一般园可增产10%~20%,改善叶品质,增强树抗性,兼有防治病虫害作用,对提高园生产力具有明显效果。?? 树个体发育规律与群体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使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不断合理与进步。20世纪60~70年代,大面积推广以4.5万株/hm2,150cm×30cm的单条种植方式替代了过去多为6000丛/hm2的老式丛播种植方式,促使园单产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山区园修筑梯田,加强基础建设,增加种植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是园速成高产的有效措施。相继在主要产省(区)大面积发展密植速成园,采用30万株/hm2、在1.5m行距中种3行以上的 种植方式,行距小,投产早,初期产量高,这是叶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发展良种园多采用9万株/hm??2双行条栽密植方式,有利于园优质高产和作业机械化。??

园作业向机械化发展是叶生产低耗高效的必由之路。目前,园耕作、施肥、除草、喷药、灌溉、采摘、修剪等作业,实行机械化操作的程度进展较慢。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区劳力流动并趋向老龄化,劳资上涨,园管理机械化迫在眉睫。特别是树修剪与采摘作业耗时多、工本高,实行机械采、修剪的工效要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节约成本达50%左右。近十年来,主要产区,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推广机采、机剪,在红、绿茶乌龙茶等大宗产区,一部分区也开始了机械耕作、除草、施肥、喷药、灌溉等作业。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21世纪叶生产的发展趋向。??

2."南北引"山东种成功?? 据史料记载,山东历史上种植过树。1940年日本在山东调查种的可能性也发现过唯一的"树爷"。但1952~1966年,进行"南北引"试种,多数均未成功。山东素有浓厚的饮习惯,是我国叶消费大省,自产叶十分迫切。1966年,在省^***和农林、商业、供销等部门的组织下,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叶生产,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协作,先后派出30多人次参加"南北引"试验和引种工作。首先对山东宜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选择了以日照、五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以乳山、荣城为中心的半岛区和蒙阴、沂蒙为中心的鲁中南区等,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由于山东冬季常出现持续低温,最低气温达??-17℃??以下,加上冬季土壤干旱,一般三四年就会发生严重冻害,给大面积种带来了困难。为克服这一弊端,中国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派员住点日照,经十多年的引种试验,对树安全越冬和高产栽培管理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如"密植矮化栽培"、"深沟浅播"和"土墩深播"保苗,"春肥巧、夏肥促、秋肥控,冬肥保"的施肥方法,"灌水、铺草加风障"的越冬措施及"因地制宜春修剪"等,在日照西赵庄等建立大面积示范园,对"南北引"成功和推动山东种起到决定性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山东提出了"巩固现有园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方针,使园面积得以巩固,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园总面积已达3400hm2(采摘面积2100hm2),总产量达1286t。近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名优开发,创制的"浮来青"、"雪青"等名优品质优良,香气高、滋味浓醇、耐冲泡,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通过实施农业栽培技术,春茶亩产值超万元。业已成为山东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支柱产业。"南北引"山东种成功,创造的树优质高产高效种管经验,不仅丰富了树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区引种试种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学说提供了宝贵资料。??

近几年,为保护和改善区农业生态环境,我国推行环保型、生态型的"有机农业",开发"有机"生产,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生物制剂农药已在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成效,既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保障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促进我国叶生产持续发展。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茶树茶尺蠖 下一篇一抓科学兴茶 二抓依法治茶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第五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武夷山市星村镇举行
图为茶界专家品鉴茶王。...
中国茶祭风俗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
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举行
图为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现场距安溪铁观音秋茶上市还不足月余,今天上午,第三...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大汇集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
名优绿茶的保鲜技术与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名优产品需求的增加,名优绿茶的产量、产值在逐年增加。...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