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茶区角蜡蚧发生规律与防治
日期:2012-05-31 浏览:455次 
山东茶区角蜡蚧发生规律与防治

角蜡蚧(CeroplastesceriferusAnderson)又叫白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在我国的华南、两南、汀南和江北茶区均有分布。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梨、苹果、桃、桑、黄杨、女贞、松等多种林木和果树。

一、发生规律调查与药效试验

1.发生世代与产卵量调查

选择角蜡蚧发牛严重的两块茶园,每隔10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20个枝条上的虫态与数量;产卵期,在茶园巾随机抽取雌介壳30~50只,检查每只产卵数。

2.在茶园中分布规律调查

选择角蜡蚧发生严重的两块茶园,每块茶园随机选5个点,每点抽查20个茶树枝条,调查每个枝条的虫口数。

3.药效试验

(1)供试农药。2.5%天王星乳油(浙江省杭州威尔达化工公司2001年产品)。

(2)试验方法。选择角蜡蚧发生较严重的安东卫街道义合村和虎山镇崔景阳两个村的茶园,使用2.5%天土星1000、2000倍液,设喷清水为刘照。每处理小区面积为20m2,均重复4次。于喷药前、后,每处理分别随机抽取20个茶树枝条,调查每一枝条上的虫门数,并作药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形态特征与为害症状

(1)形态特征。雌成虫蜡壳厚,灰白色,稍带粉红色,直径5-9mm,前期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钝角状小突起,以后角状突起逐渐消失蜡壳呈半球形,淡黄色。雌成虫体长为4—5mm,红褐至紫褐色,体背隆起呈半球形,腹端背面有圆锥形突起。雄成虫体长约lmm,赤褐色,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枚针状交尾器。卵肉红至红褐色,椭圆形。若虫,初孵时体长为0.3~o.5mm,长椭圆形,红褐色,足发达,腹末有2根尾毛,蜡壳呈放射状突起。雌若虫蜡壳近圆形,2龄若虫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3龄时角状突起略向前倾。雄若虫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5个呈放射状的蜡突。

(2)为害症状。角蜡蚧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茶树的汁液为害茶树,茶树受害后芽叶生长停滞,茶叶品质下降。另外,因角蜡蚧的分泌物会诱致煤病发生,受害茶树的,叶片正面常覆盖有类似煤粉的菌丝体,阻碍了茶树的光合作用,从而使茶树机体衰弱,发生严重耐还会导致茶树死亡。

2.发生规律

角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雌成虫在茶例枝于上越冬。雄成虫于5月下旬羽化,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后即死亡。雌成虫交尾后陆续孕卵、产卵,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每头雌成虫产卵量最少为1771粒,最多为5603粒,平均为3825粒。卵期约30天。6月下旬卵孵化,7月上旬若虫大多已固定,虫体渐增大,蜡壳渐增厚,10月中旬后虫体不再增大。

3.在茶丛中的分布规律

通过设点调查得知,角蜡蚧有49%分布在当年生枝条上,38%分布在两年生枝条上,在多年生枝条上的只有13%。其中,以茶丛下部的当年生枝条上分布较多,占46%,其次为中部当年生枝条,占36%,上部当年生枝条上仅占18%。

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大王星1000、2000倍液在若虫期(6月下旬)用于防治角蜡蚧,喷药后7天,若虫死亡率分别达90.4%、85.0%,说明两种浓度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角蜡蚧主要靠初孵若虫作短距离缓慢扩散传播,有较明显的发生中心。因此,在防治上必须及时控制虫源中心,尤其是当虫源中心位于茶树中下部的当年生枝条上时,喷药时务必将中下部的当年生枝条喷湿,以控制虫源,避免扩散造成更大的为害。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调队调查表明祁门红茶遭遇销售.. 下一篇茶树害虫优化防治技术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茶树成叶与老叶的病害发生与防治方法
茶云纹叶枯病分布及症状:又名叶枯病。全国各产茶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叶片呈灰枯状,极易脱落。幼苗受害...
茶树根部常见病症的发生与防治
茶苗白绢病分布及症状: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
山东烟台茶叶经营缺乏品牌意识 本地茶难本地香
     1月27日烟台晚报8版《烟台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报道刊发之后,引起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很...
日本蜡蚧
学名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龟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分布河北、河南、...
日本蜡蚧
学名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龟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分布河北、河南、...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