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241份优异种质的鉴定、筛选、创新及利用
主要农作物241份优异种质包括水稻60份,小麦32份,大麦11份,玉米8份,大豆22份,食用豆6份,杂粮8份,棉花6份,麻类22份,油料12份,烟糖6份,果树13份,蔬菜13份,茶6份,桑2份,薯类4份,橡胶10份。这些优异种质是“96-014”国家攻关项目5个专题200多个参加单位通过协作攻关完成的。它是在“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对30余万份作物种质资源初步鉴定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对其中的5000余份优良种质进行多年多点多性状综合鉴定评价筛选出来的,它们在产量、品质、耐逆境、抗病虫及育性等某一个或几个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超常优异性状,是我国当前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华。通过同行专家评审,认为这些优异种质具有性状优异,遗传稳定,当前育种、生产急需,并已提供利用证明有效,可以解决当前作物育种和生产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作物育种家和生产者渴望获得的宝贵种质材料。为评选这些优异种质所制订的“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标准”、“综合评价方案”和“优异种质评选办法”,在我国是首次制定,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综合评价方案是根据不同作物生态区的要求,采用多年、多点、多性状综合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明确优异种质的生态适应性及优异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和利用价值,其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比以往的一年一地和单性状鉴定大大提高,是直接评价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价值的有效方法。优异种质标准是在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的,体现了我国当前不同作物育种和生产对不同类型种质的需求,制订的标准具有创新性和对今后种质资源研究的指导性。“优异种质评选办法”的制订为“十五”及今后作物种质资源的评选工作打下了基础。241份优异种质80%已提供作物育种利用,20%已提供生产直接利用。提供育种利用的种质已有40%育出通过审定的新品种,60%已育出有希望的新品系。初步统计,直接作为品种应用或间接育成新品种和新品系200多个,累计应用面积已达2600多万亩,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6亿元以上。这些优异种质的利用面积和效益还在继续扩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该项成果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攻关项目验收会上通过专家认定,并被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