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组织CD44基因拼接变构体、P<53>基因突变与肿瘤转移关联的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检测技术,探讨CD44v6、P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CD44v6与大肠癌转移中的关联及血清可溶性CD44v6(sCD44v6)在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大肠癌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和阳性程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转移组,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高度相关。2.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的分化、增殖程度无关。3.通过检测P基因突变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各相的分布情况,发现P基因突变引起肿瘤发生的机理可能与突变引起的肿瘤细胞增殖旺盛、凋亡率下降有关。4.结直肠癌,尤其是伴转移组sCD44v6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和其它实验组,术后sCD44v6水平逐渐下降,至第10天降至正常。提示sCD44v6水平与结直肠癌及其转移有明显关联,其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亦可用于预测大肠癌是否伴有转移。该研究首次证实了Lane提出的“分子^***”假说,阐明了P基因突变引起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在国内率先开展sCD44v6的检测并将其与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联系起来。发表论文12篇,被国内研究人员引用,并被中国医学文摘等收录。血清sCD44v6的检测在省内部分医院开展,用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