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诸葛碗”
梅子青“诸葛碗”
民以食为天,盘碗
陶瓷代表着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质朴渊深的
文化,无论是庶民百姓寻常使用的粗瓷大碗,还是王公贵族使用的细瓷五彩,都能窥见历代
文化的血肉与纹理。在汪洋恣肆的各式碗中,诸葛碗是比较有趣的一种碗,它不仅有着神乎其神的历史传说,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功用闻名于世。
诸葛碗,俗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诸葛碗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顾名思义,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相传亮修书谴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根据使者回报,懿阅信受札后不但不怒,反而详细询问起丞相的寝食办事之繁简,然后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及于对方来使刺探之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
由此可见,诸葛碗并非专为食用器,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用。不管诸葛亮创制双层碗的传说是否有据可查,诸葛碗的烧制肯定有着现实目的。诸葛碗在宋明时期主要作为供奉器而存在,且多在寺庙、祠堂中。因碗心较浅,可以使得供奉之物堆积之上颇显祭祀厚重,同时,双层碗圆润敦睦,也确实有一番鼎立持重的妙处。
也有人将诸葛碗称为“暖碗”,意为将碗底孔洞中注入热水,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不过笔者对这种说法存疑。因为诸葛碗碗心很浅,一则所盛放食物有限,且基本裸露于碗外,即便碗夹层内有热水保温,所起
作用非常有限;二则碗底孔洞注入热水后会在重力
作用下溢出,试想一碗热水四溢的所谓“热饭”,是显然无法登堂入室的。基于此两点,有关“暖碗”注入热水的说法并不成立。在笔者看来,碗底部的孔洞是诸葛碗烧制过程中的保障工艺,因为如果没有孔洞,中空密闭的双层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变形甚至炸裂。
诸葛碗曾广泛流传,在古人的一些画作中也有体现,龙泉窑、耀州窑烧制数量最多,明、清
景德镇也有生产,五彩、
青花均有烧制,但流传至今已不多见。笔者曾在一藏友处见到一件明代龙泉窑诸葛碗,此碗器型古朴典雅,稳重大方。釉色为浓翠莹润的梅子青,釉层凝厚滋润。釉面有冰裂纹,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润泽光亮如同碧玉。器底不施釉,胎色灰白,露胎处呈现出自然的火石红色,十分精美,是件不可多得的
收藏品。
诸葛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