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瓷器欣赏之南朝篇
南朝时(420—479)佛教盛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很有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隆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 南朝青釉刻花莲瓣鸡头壶:壶盘口,长颈,圆腹,高执柄,流作鸡头状,高冠圆口,肩饰桥形方系,平底;腹部浅雕莲瓣纹饰,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工艺精细,是南朝青瓷工艺品的代表作。

南朝洪州窑青瓷碗:体敛口,深弧腹,圆饼状足,平底无釉。胎色灰白,施青黄釉,釉色莹亮雅致,釉面开细冰裂纹,玻璃质感强。洪州窑址今在江西丰城,其地古属洪州,故名洪州窑。洪州窑早在东汉就烧造出成熟的青釉瓷,南朝进入兴盛期,隋代有所发展,直唐而及盛,停烧于晚唐。产品有青釉瓷和褐釉瓷两大类,是一处延续烧造时间较长的瓷窑,口有小托釉。

南朝青瓷莲花罐:罐直口,圆腹,平底,肩部饰六个桥形系,两两一组,系下弦纹两周,腹部堆塑双层下垂莲瓣纹饰,瓣尖微翘,通体施青釉,釉色绿中闪黄,有细小开片,此罐具有佛教艺术的装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