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斜背茶:300多年传承 用大木桶装着的热茶
▲2008年,斜背茶与铁观音等一同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
◆老茶农说,斜背茶要经过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九道工序,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
一方山水育一方名茶,闽南有乌龙茶“铁观音”,闽北有“武夷岩茶”,闽东有“白毫银针”,似乎,唯独闽西没有“国家级”的名茶。
殊不知,在龙岩市新罗区老寨村,还保留有3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上世纪中后叶该茶树主干已老朽,后其根部又簇发新枝,如今生机盎然,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她悠远而沧桑的故事。
这片由红土地与汀江水滋养出的上品高山绿茶,就是龙岩斜背茶。1964年,它就与“水仙茶饼”作为中国名茶被写入《中国茶经》。
据村民介绍,龙岩斜背茶最初的产地在斜背村,这里的村民至今已传十九代,他们世代种茶,加工出来的茶叶,以产地定名为“斜背茶”。
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斜背茶甘醇、清冽,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海拔高,雾气重,光照短,湿度大,叶子嫩,纤维细,在肩挑手扛的年代,就畅销到东南亚一带了。
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斜背茶泡茶的方式和工具别具一格。斜背村家家户户都有茶桶,有大塑料桶那么大,锡打的。早上抓一大把茶叶放到桶里,将滚烫的热水冲满,然后盖上木盖,四周裹上破布破棉花,起到保温作用。只要有客人来,每家都能端上热腾腾的茶水款待。
而现代人喝茶,讲究精细、情调、品位。但这样的茶喝起来,似乎少了些什么。你不妨走进老寨村,喝上一壶清新甘醇的斜背茶。尤其是在酷暑当头,倘若你能咕噜噜喝上一大碗,那种酣畅淋漓,透着来自深山中久违的淳朴与真诚。
斜背茶的未来
斜背茶顶着种种光环,却没有给它带来理想中的辉煌,也没有给村民带来足够的实惠。
由于长期以来管理略显粗放、产品过于单一、加工工艺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斜背茶日渐式微。茶园里的不少茶树,甚至成了无人管的“野茶”。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龙岩市新罗区^***加大了品牌扶植力度。同时,茶农们也走上抱团发展之路——几个村子联合成立了斜背茶专业合作社,105户茶农携近500亩茶园“入伙”,计划到2015年,斜背茶种植发展到2000亩左右。“深山出好茶,老树发新芽,今年茶商开出的毛茶收购价大都在300多元一公斤,好的400多元一公斤。”新罗区江山镇老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标高兴地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申请注册商标,提高斜背茶知名度,并进一步提高茶树利用率,增加茶农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