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文化催生的“茶叶第一镇”——走访安溪县感德镇
2013年4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到“中国产茶第一县”安溪调研茶产业发展,在与茶农、茶企代表座谈时,寄语福建茶要注重生态、做响品牌、着力创新、绿色发展。尤权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
既让“百姓富”,更让“生态美”。尤权书记的要求,在“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感德引起积极反响。这个依靠生态、文化、技术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茶叶强镇,正在大手笔谋划从“茶叶大镇”向“茶业强镇”的转型。铁观音春茶大规模采制之机,本刊记者来到感德,在享受茶和茶文化浓浓香韵的同时,也见识了一条生态和文化双轮驱动的茶业发展路线图。
感德镇全景
“省委尤书记的要求和鞭策,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感德镇茶业发展的方向。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态和文化两个要素,保持感德镇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在青山绿水中实现茶业富民的同时,也能体会、享受到感德深厚、悠久和绵长的茶文化”。在略显破旧和简陋的办化室,感德镇党委书记陈钦洲向记者介绍了该镇茶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医神”故里 铁观音重镇
“要问感德什么最有名,一是‘医神’吴真人,二是安溪铁观音”,在茶乡感德工作了20多个年头的陈钦洲,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历史典故了如指掌。
感德镇地处“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的西北部,介于闽南厦泉漳金三角之间,面积221.7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5.7万人。宋代,为金田乡感德里,寓“以德感化”之意。自古至今,感德就以“感恩尚德”著称。
感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闻名遐迩的安溪铁观音核心产区。感德茶叶品质超群,以其“鲜爽醇厚、香高悠长、香韵明显”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采茶归来
感德产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千年。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便是一位与感德茶叶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南宋灭亡后,谢枋得不愿在元朝做官,便隐姓埋名,来到感德槐植等地讲学、劝道,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种植茶叶。为感谢谢枋得对感德茶叶的贡献,当地茶农尊他为茶王公,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槐植村民集资兴建茶王公祠,塑正顺尊王金身供奉,以此来纪念谢枋得。此后,每年春季,槐植茶农都会举行隆重的正顺尊王金身巡境活动,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茶运绵长。
如今,感德镇拥有茶园面积近5.8万亩,产量4700吨,茶业产值超过12亿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0%以上。2010年,感德茶叶以“生长环境最优越、科技最普及、制作工艺最精湛、技师最多、质量最优、茶园产值最高、交易市场最活跃、茶农收入最高、茶企品牌最多、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等十大优势,在全国产茶乡镇中脱颖而出,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茶叶第一镇”荣誉称号。
“除了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名气外,感德镇还是‘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陈钦洲介绍说。位于该镇石门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湖殿”,是奉祀保生大帝的祖籍殿,千百年来游客香火鼎盛,络绎不绝。
清朝乾隆《安溪县志》载:“宋灵医吴真人故迹,在石门尖麓。真人名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太宗兴国四年 (979年),由贡举授御史。
史载,吴夲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月华,自北宋间由安溪入居白礁(今漳州龙海)。吴夲自17岁起,云游四方,拜各地名医为师,苦学医术成灵医。他医术高明,医德又好,深受百姓爱戴。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景祐三年 (1036年)五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乘鹤升天,其后神异,不可枚举。宋乾道七年(1171年),宋廷追封他为“大道真人”,赐以庙额“慈济”。由于历代王朝又多次褒封,加上人民的崇拜,这个北宋灵医逐步演变成为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今海峡两岸奉祀吴真人的庙宇以龙海白礁慈济宫、海沧青礁慈济宫、泉州花桥宫最为知名。海峡两岸都成立了吴真人庙宇联谊会。
在感德镇,有着许多关于保生大帝用茶叶治病救人的故事和传说,给当地披上浓浓的神秘色彩。位于感德石门村保生大帝纪念馆,两厢的墙壁上画满了保生大帝生前为人们治病的场景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揭榜医太后”的图画。该幅画画的是宋仁宗母后患疾,太医多次医治无效,皇上只好张贴皇榜广征良医。来到京都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揭榜进宫为太后治病,外用艾灸,内服丹药,经过一番医治,太后终于病愈的事情。
用上好的陈茶和少量的食盐,用开水冲服,可以治疗肚子痛。用茶叶、川芎等可以治头疼……在玉湖殿里记载着保生大帝传下的许多用茶叶组成的药方。
闽台神缘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保生大帝在安溪、厦门、漳州,特别是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分炉众多,信众无数,光在台湾就有分炉600多座。如今,保生大帝已成为连接两岸文化乡情的重要宗教信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