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强推 留下多少遗憾与反思——“黄石茶”再调查之三
大冶金牛茶场场长张传清最近有点烦。
仓库还放着75公斤“明前茶”没销出去,场里的退休老人还等着发工资。张传清焦虑道:“天气越来越热,这些茶一变质就完了。”
金牛茶场原来是个知青点,有300多人1000多亩种植面积。场里生产制作的花茶、绿茶、牙尖茶获得过市里的两项大奖,还远销新疆、内蒙、黑龙江等地。
张传清怀念那段温暖的日子。茶叶有品牌、有产量、有销路,业务还做到了华新、冶钢等大企业。
随着种植面积、产量减少,茶场产出的茶叶也就在附近的所谓“官方”市场搞定。如今,从中央到地方,简约务实的新风劲吹。场里的茶叶忽然间变得“不值钱”起来。张传清感觉“躺在^***怀抱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金牛茶场的遭遇不是个案。阳新综合农场新塘大队的“新塘春”茶也是如此。
几年前,在阳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几乎都能喝到“新塘春”茶,而现在只能在茶叶批发部、茶楼看到为数不多的“新塘春”茶。
在大冶和阳新,曾经茶叶被指“官方茶”、“^***茶”。几十元一提的茶叶,用熟人的关系强行推销到机关单位,就卖到四五百元一提。特别是学校,成为销茶的重灾区。一中学校长曾经抱怨:“这些推销茶叶的人都有来头,不敢得罪。”
品茶师、阳新特产局纪委书记周睿分析,这种强推的营销方式,尽管投入成本小,收益还不错。但是忽视了普通消费群体、影响了茶品信誉、失去了茶叶市场。
在西塞山区大汉口茶市,几十家茶叶店或批发部销售的大多数是外地茶,只有个别店内有数量有限的阳新龙港的“金竹云峰”茶。据调查,黄石城区内茶叶批发部、专柜、茶庄多达上百家,却难觅“黄石茶”的踪影。
从“闯市场”到“跑机关”,再从“丢市场”到“找市场”,黄石的茶商变得异常焦虑,许多茶场变“出口”为“内销”。
大冶太婆尖茶场是个知青点。7年前,该茶场被大冶某矿业公司租赁,茶场才出现一丝生机。茶场负责人潘朝香说,由于产量低、成本高、没市场,场里生产制作的“太和云雾”茶只能内部流通。
大冶大王山茶场生产制作的“灵香溪玉”茶基本围绕区域内自产自销。
享受过“^***怀抱”的温暖,留下的是尴尬和无奈。“黄石茶”如何在茶品买卖交易中实现市场角色转换?
品茶师、阳新特产局纪委书记周睿认为,茶商要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敢于争抢市场,营销方式实现从官方走向民间,茶叶制品从高端消费走向普通消费。
在5月9日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四川一些茶企大打草根牌、民生牌,推出大量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中低端茶品。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做老百姓喝得起的“民生茶”才是王道。做好“草根茶”、“民生茶”,才是茶叶生生不息的土壤。
“黄石茶”的大众化之路还有多远?
相关链接:“黄石茶”再调查:茶园在“荒凉” 品牌在挣扎
www.e-chinatea.cn/news/6/218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