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茶”再调查:茶园在“荒凉” 品牌在挣扎
轻柔的雨丝把茶园染得油绿。
5月26日中午,站在阳新综合农场新塘大队门前,指着身边的一排排新房,70多岁的城关居民王顺泉伤感道:“原来这房前屋后都是茶园。”
综合农场新塘大队濒临阳新网湖湿地保护区,原有茶叶种植面积1200多亩。其生产制作的“新塘春”牌龙井茶,曾获全国“陆羽杯”茶评一等奖、湖北省茶叶博览会特等奖。
好山好水好茶的地方,如今已风光不再。
谈起新塘春茶,新塘大队支部书记柯山颇显失落。1200多亩茶叶面积仅剩500多亩,其中高产茶园不足300亩。大部分面积几近荒芜,有的被侵占,有的转种其他的树木或作物。
有史记载,黄石的种茶史早在明、清时期。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黄石地区的茶叶生产开始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阳新茶叶可摘面积就有2万多亩,大冶有6000多亩,茶叶生产在全省都有名。
如今,阳新茶叶可摘面积刚过万亩、大冶不过千亩。茶叶生产正逐步滑向“人种天养”的半野生状态。
品茶师、阳新特产局纪委书记周睿认为:造成茶叶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业立市、强市的大环境下,种茶、制茶、卖茶变成了一项副业。
据调查,这些年黄石出台了不少招商引资,以及农业扶持的政策,但唯独对茶叶生产只字未提。多年前,阳新成立茶叶协会。协会名称至今还在网上挂着,电话打不通,人也找不到,早已名存实亡。
从政策层面讲,没有^***引导和扶持,一些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茶园面积被侵占;从市场层面讲,人力成本过高,市场价格波动大,导致茶农毁茶,茶园荒茶。
由于没项目支撑,阳新龙港镇金竹尖茶场因山路不通,人力难召集,每年清明前山顶上的一叶一芽无法采摘,被白白浪费掉。茶场的张远明算了一笔账:“5年前,采摘500克叶芽才2元工钱,如今涨到了16元,还请不到上山采茶的人。”
破旧的场房、生锈的铁门、荒凉的茶园,足以看出大冶金牛茶场的衰落。金牛茶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盛产茉莉花茶,又名金牛花茶茶场。该茶场原来是个知青点,当时有职工300多人,茶园面积1000多亩,制作的茉莉花茶销往新疆、内蒙古等地。如今,茶场的茶园面积仅有60多亩,大部分面积被占用,场里一套大型杀青机也是锈迹斑斑,无用武之地。
“^***对茶叶生产的扶持几乎为零。”大冶金牛茶场场长张传清无奈道,像咸宁市100亩以上的茶场就可获得补贴10万元,在黄石“他想都不敢想”。
有人说,黄石是个工业城市,发展茶叶生产是不是多此一举?
“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一名业内人士这样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目前黄石市区的茶叶消费量以年均10%左右的速率递增,人均年消费量增至约500克。加上市民对喝茶的兴趣渐浓,茶叶市场前景看好。“关键看我们怎么做产业!”这位业内人士说。事实上,为鼓励茶叶生产,咸宁市的咸安区一年就拿出100多万元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对茶叶龙头企业和优秀茶叶品牌进行奖补。
同样,浙江千岛湖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之时,其茶叶产业从“副业”变成“主业”,从“一产”走向“三产”融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