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赏瓷录
日期:2012-11-30 浏览:710次 
海外赏瓷录

笔者因事丹青而喜瓷艺,在欧洲游学时曾就读丹麦的一家陶瓷学校,也曾游历欧美、东南亚,在博物馆中寻访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与各国人士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珍爱。丹麦是最早在中国开办商行的五个欧洲国家之一,中国陶瓷艺术品很早就传入了这个北欧国家。至今,丹麦皇室、国家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家中,收藏有不少中国宋元明清的陶瓷艺术品,其中不乏曾经清代皇室珍藏的稀世之宝。友人收藏的这对粉彩九桃小碗,其器型、胎釉、绘画、置烧方式都很有特色。鉴赏之余,将个人浅见衍成此文,以就教方家。

  这对有雍正官窑款识的粉彩九桃小碗,广口圈足,造型规整,口径 9厘米,高 3.9厘米,足径 2.6厘米。碗壁弧线优美,微削而不失丰圆。底足与碗壁呈弧线圆滑过渡,十分雅致。整体造型是小巧隽秀且典雅端庄。碗壁厚仅 1毫米,诚所谓“薄如卵幕”。胎体之薄,莹莹透光,轻叩之下,其声清越,如闻罄鸣。胎釉雪白,纯净蕴润,釉面光洁平滑。强光下借助十五倍的放大镜,可见釉层中气泡细密,分布均匀。薄胎瓷器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第一次烧坯以及在瓷坯上绘彩后第二次入窑烘烧时都极易破裂。雍正皇帝曾下令烧制一套 5件薄胎小杯,结果第一次入窑就烧坏了两件。在雍正的严厉训斥和督促下,匠师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不断摸索,三个月之后总算按皇帝的要求烧制成功。由此可以想见,像粉彩九桃小碗这样的薄胎器件,其烧制难度有多么大。两只碗的主体装饰是一棵绿叶纷披、缀挂着九只硕果的桃树,并分别绘有三只小鸟和两只红色的蝙蝠翩飞于枝叶之间。“九”乃皇帝“极尊之数”,故世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桃”者“寿”之喻,“红蝠”者,“洪福”之谐音也。传世雍正官窑作品,有将“雍正年制”款书于描绘在器底的一只桃子的轮廓内者,可见这位皇帝对桃子图案的偏爱。在官窑瓷器上绘九桃红蝠,自雍正朝兴盛。

  两只碗上所绘的桃树,构图基本相同,但其细节描绘则依枝干的伸展态势而作灵活变化。走向不同的一枝主干和一枝支干在画面上的相互呼应,构成一种回环的韵律。雍正一朝,九桃图多作于盘、碟、瓶和尺寸较大的碗上,而在形近杯盏的小碗上绘九桃图,且枝、叶、果穿插掩映无纷乱,画面疏密有致无拥塞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章法功力。观其用笔,属纤细一路,线条流利自如。作者以不同的笔法和设色,较好地表现出了枝、叶和果不同的质感:枝干坚劲而富有弹性,绿叶似随风摇曳充满生机,桃子则丰硕沉坠有体积感和重量感。其中尤以桃子被表现得最为出色。作者先以浅淡的鹅黄色敷底,然后在桃尖处施以厚实的鲜红色,再向果蒂方向渐次淡去。烧成之后,两种色彩交融的效果异常美妙,使硕桃呈现出成熟果实饱含汁液的鲜嫩质感。

  总的来看,主体画面构图和意境与人们熟悉的雍正粉彩桃画的典型风格相合,但其具体技法却与康熙五彩花鸟相似。最明显的是枝干的画法,作者用的是康熙五彩常用的披麻皴,而非雍正粉彩常用的点描皴。其运笔之洗炼洒脱,亦与雍正粉彩的谨描慎绘大异其趣。画面下方树干的周围有一片染以淡绿的点苔,用以喻示地面,从而使逸然斜出、硕果累累的树干有了一个着力点。顺便说一句,在树根周围点苔染绿,亦是康熙五彩花鸟作品的典型画法。

  画面上的小鸟和红蝠也画得颇具情致。三只小鸟姿态各异,运笔轻灵,墨色浓淡相衬并染以淡蓝。两只红蝠则以大写意出之,复以鹅黄色对形体略作勾勒,以墨彩点睛并撇几根隐约可见的髭须,笔触率意,非常生动有趣。

  碗的外壁口沿、碗腹和底足外壁施金粉为地,以黑色线条绘有几层样式不同、结构细密的纹饰。金彩色泽深沉,纹饰严谨工整。金色乃皇帝“至尊至贵”之色,清代历朝官窑器,多有描金纹饰者,且多为宫中陈设精品。这两只碗以金色敷底作辅助纹饰,既突显了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又衬托出雪白瓷面上主体绘画的秀丽清雅。所用的几种纹饰,在众多的古瓷研究著述中未见其名。依其形状,口沿的两层或可名为“城墙垛口纹”和“排点纹”。碗腹一圈纹饰很像竹编器物的结构,可名之“竹编纹”。小巧的底足则饰以一圈抽象的“波浪纹”,与碗腹的纹饰相联接。传世的雍正作品中,少有以这几种纹样作装饰者。而在康熙朝,以这些纹样作装饰的作品并不鲜见。“竹编纹”在康熙五彩、三彩作品中的运用很普遍,其中尤以五彩作品为多。装饰的作品包括壶、瓶、尊、薰、盘等器物,装饰的部位包括口、肩和足。有些作品在一、两个部位,有些则在上述三个部位均以“竹编纹”装饰。康熙以后各朝,以“竹编纹”作装饰的作品就很少见了。

  足底不露胎,是这对小碗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底足外壁作为纹饰底色的金彩一直延伸并包裹住足底,然后在与底足内壁相遇处停住。小碗足底既不露胎,又非覆烧或支烧,那么,它们在入窑时是如何放置的呢? 经观察发现,底足内壁釉面有一圈细微的、断断续续的掉釉痕迹。笔者据此推断,第一次入窑烧制瓷坯时为仰烧,在碗的足底放置了垫饼,烧成后足底露胎。待完成瓷坯上的主体绘画和金地纹饰后,将金粉敷施于足底,再以一个直径略大于碗底的耐火泥圆柱为载具,支撑住稍微外撇的底足内壁,然后装匣入窑烘烧。出窑后,底足内壁与圆柱上部边缘接触的地方便留下了细微的掉釉痕迹。

  圈足内直径为 2.4厘米的碗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双行双圈青花款。款字书写工整见笔力,笔划间架合法,布局疏密有度。每个字高约 4毫米,宽约 3.5毫米,堪称“蝇头小楷”。一些较长的横划,不似常见的雍正款楷书写法,而是带有明显的“康熙御制”双方框款之刊书宋体的特征,唯其笔势流畅自如,并无康熙款的刻板。款字用较细的笔书写,因笔胎小,蓄涵青料有限,故青花色不很浓重,但笔划依然清晰。青花稍浓处,釉面略有凹陷。

  综上所述,这对粉彩小碗的主体绘画和辅助纹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康熙五彩作品的技法特征。康熙末期在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粉彩,其绘画、装饰技法仍带有明显的五彩特征;而人们熟知的、带典型风格的雍正粉彩,亦非一夜之间形成,其初始阶段必然受到康熙末期绘瓷技法的诸多影响。据此可以推断,这对带款识的粉彩九桃小碗系雍正早期的官窑作品。唯其制作难度极大,故存世量稀少,寻常难得一见。

  古人曾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销”的诗句,形容那些制作精美的薄胎瓷器,表达人们的宝爱珍惜之情。轻轻地把两只小碗放回锦盒中的软囊,不禁使人生出许多感慨。和海外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优秀艺术品一样,雍正官窑粉彩九桃小碗这样精美绝伦的皇家瓷器,从中国皇帝的深宫禁苑到西洋寻常百姓家中,其流传过程必有一段或简单或曲折的故事,既引人遐思又耐人寻味。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说两幅《龙蟠虎踞今胜昔》图的署款 下一篇徐扬和他的《西域舆图卷》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中华普洱茶文化博览苑
从普洱城区往东南方向行驶29公里,气势恢宏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营盘山万亩生态茶园起伏连绵数里。作...
登景迈山品地道普洱茶
千年万亩古茶园中的布朗族村景迈古树茶园提起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总回避不了茶,“景迈千年万亩...
布依族的“姑娘茶”
    饮茶,以茶水待客,也是布依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烟,然后敬茶...
水月沧江 2009冰岛纯料古树春茶250克砖
水月沧江2009冰岛纯料古树春茶250克砖木盒包装水月沧江2009冰岛纯料古树春茶250克砖纸盒包装水月沧江20...
2010年首届新疆茶文化节在乌鲁木齐举办
亚心网讯(记者陈敬梅)八月的新疆,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风景如画的乌鲁木齐水西沟丝绸之路滑雪场,...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