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壶艺长盛不衰
日期:2011-08-07 浏览:319次 
“石瓢”壶艺长盛不衰

石瓢壶 陈付大作

  宜兴紫砂具,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壶“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壶“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铫”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等大师的石瓢壶,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为何“石瓢”具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笔者以为“石瓢”就好比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人,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这同一首曲子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才能,不断创作演奏出个具名人风格的新曲,从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也由于紫砂壶石瓢壶从它的形制上比例之度均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率”,既含有审美要素,又适于实用要求。可以说石瓢壶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和简洁、适用之美联在一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在一起。可以断言,只要文化的存在,质朴、典雅、适用的“石瓢”就一定会存在,并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继续发展。(富文)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紫砂艺人--夏俊伟 下一篇邮票的材料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古法“石磨压茶”亮相第二届青岛茶博会
10月30日至11月3日,第2届中国(青岛)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1、3号馆举行。古法“石磨压...
关注安全用水,福清耀华“石竹山仙谷”成北京茶博会亮点
东南网4月26日讯经过组委会严格筛选,福清耀华“石竹山仙谷”终于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现代壶艺家吴云根常用印款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
壶艺大师吕尧臣常用印款
 宜兴人,生于1941年,随紫砂名家吴云根学艺。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
名门紫砂,经典壶艺——记青年陶艺家夫妇唐利明、姚亚勤
唐利明、姚亚勤夫妇  金秋时节,美丽的陶都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笔者特地来到宜兴紫砂发祥地的紫砂村赏...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