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升华奇石美
中国赏石艺术长期承袭着传统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来自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来自于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内倾性情感交织在审美过程中的阴性基因。中国艺术历来讲究形式美,如中国画素以飘洒流畅的线纹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和动向,从而成为东方绘画的主流。我们常说赏石如赏画,一语中道出了两者在审美心理上的共性和互补。
人类对艺术中的线条审美感受具有共性,因线条是诉诸于情感和心理的。中国人对线条的认识和艺术实践,可以追溯到原始彩陶,历经商周的铜器、汉代的石刻、敦煌的壁画、宋元的山水画,以及各个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等,无不反映出线条在艺术创造中的美。既然赏石是一门艺术,就不能不受到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不能不受到线对人的视觉产生动感刺激的启示。
线条作为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必然与内容紧密联系。孔子很早就提出“绘事后素”这一以线造形,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即“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具体反映在描绘各类物象以素色的线勾勒出外形轮廓,然后施色于其中,这样整幅画就有了整体感。从审美心理学讲,一般直线表示稳定、刚直;曲线表示优美、柔和;平行线表示安定、宁静;波状线表示流动、活泼等。无论是平面图纹还是立体象形石,其自然构图和造型都离不开点、线、面的有机组合。而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石体表面上不同的纹理形成粗细不等的线,石体上不同的面相交成的棱角线,这些均是构成具体形象和意境的基本要素。否则,赏石者就无法辨认出某种特定性的类似物象,也难以进入一种“超以象外”的意境。
根据赏石实践经验,线可以勾勒出石体的外缘,表明状似物象的外形轮廓,显示状似物象内外部的结构,确定状似物象的体积、面积、空间、位置;线可以透视状似物之间的穿插、变化和组合关系;线可以通过粗细浓淡、刚柔虚实等变化,反映出石体不同的质感和量感。中国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具有“瘦、透、漏、皱”的造型特征,其整体或局部的构造中,无不包含着曲线美的因素。这种具有阴柔之美的自然造型,千百年来,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富有审美情感的赏石藏石家。近几年来,随着广西柳州奇石的不断开发和广泛传播,这些新石种赋予当代人新的赏石理念,如彩陶石、大化石、摩尔石等水冲石类的佼佼者。无论形态端正、古拙质朴,还是多变多幻、如雕似塑,都有赖于线条在石体中惟妙惟肖地穿插组合,并与石上的绚丽色彩融合在一起,产生“形、质、色、纹”俱佳的视觉艺术效果,美轮美奂,全息律动,透发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艺术中的激情之美、张扬之美。
平面图纹石一般由点、线、面,至少由线与面构成画意,这是表现类绘画艺术的基本形式,赏石者可以通过自己联想和想像的组合,沿着线的流动轨迹,“创造”出某个具体状似物象。立体象形石具有三维空间,如果从石体构造上将点、线、面孤立起来,则形不成具体的状似物象。只有将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由线条贯穿引导,这样才会产生类雕塑视觉艺术效果。
客观地讲,观赏石中的各种线条实际并不明确,这些抽象线纹实为欣赏者与玩石之间互动的结果。当我们在欣赏一件山形石时,往往会发现石表上的天然纹理酷似山水画中的某种皴法。其实,山水画中的皴法恰恰是古代画家们从大自然山体的石表纹理中受到线条启示的。当我们欣赏到一件立体具象石时,往往会将状似物象外形轮廓和凸起石表与雕塑艺术品的“影像”和“组织突出点”联系起来。虽说所有的线纹均无明确性,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反映出物象的形态和神韵,使赏石者对“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玩石产生审美愉悦。
正是石头中存在着各种线纹,并被赏石者用以“塑造”各种形象,从而证明了线条具有偏重精神和心理的启示作用。这种以线构造自然美的基本形式因素,对人的审美和视觉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人们长期的赏石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使赏石者逐渐培养起赏石的线条意识,成为创造自然美的动力因素。